史飞翔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下弘扬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搞清楚国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他们之间有联系,但更多的是区别。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我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传统文化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是漫长的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留存物,包括物化的、精神体的和凝聚为典籍的,范围非常之广。而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国学和传统文化等同或混淆起来。
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原因在于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国学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名词,学术大家们有的有所保留,连写《国学概论》的钱穆先生也说:“国学这个词前无承继,将来恐怕不容易成立”。马一浮也说过“国学”这个词不够恰当。张岱年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总而言之,国学是指一国固有之学问也。朱熹曾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意思是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马一浮在说明“国学是六艺之学”时,依次谈了四点:六艺统诸子;六艺统四部;六艺统摄于一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成为一种精神基因。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总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当他真正踏入仕途后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退隐林泉,正所谓“英雄到老尽归佛”。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儒家,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佛道,退隐林泉、寄情山水。其实读书人无论入不入仕,都离不开佛道思想。一个文人头脑中,是儒的成分多呢,还是佛道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出身、经历的影响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顺利。南宋初临济宗宗杲禅师曾说:“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退,于世事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通,则便要罢参(禅)。”士大夫们得意时就去做官,把禅书放在一边;不得意时再拿出来,姑且又将做官放在一边。正是因为拥有儒释道的完美结合,中国的文人才能够过着一种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理想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消极出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有利于进取,是处身顺境的支撑力量;道家思想适合处于逆境或赋闲,是命途多舛者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更是人生经历大挫折的精神安顿剂。“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艺术。
新时代弘扬国学与传统文化应警惕历史复古主义。弘扬国学与传统文化绝不是开历史倒车,也不是为了“整理国故”“发幽古之思情”,更不是“装神弄鬼”。弘扬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键是通过国学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使之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风采,应用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去。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在谈到目前的国学热与传统文化时,提出两条重要原则:“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的承继,目的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要避免“为了传统而忘记今天、为了中国而忘记世界”这种不恰当的思维方式。钱钟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先生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人类在文化方面、文明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但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面前,比如生存的渴望、对灾难的应对等人性的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这不是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当前我们弘扬国学、重建传统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也不可以例外。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指出:“启蒙运动百年以来,尚未解决的真正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如何将‘好的’文明内化为中国人能够认同的‘我们的’文化;其二是如何将‘我们的’文化提升为全人类普世的文明”。周有光先生生前多次强调: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而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2009年104岁时,周有光先生撰文指出:“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用以安身立命之所在。人们之所以热爱和亲近国学和传统文化,原因就在于它能解决人们精神、心灵以及思想层面的种种问题,给予我们人生以营养、力量和智慧。今天我们弘扬国学重点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它的当代价值,指导现实社会,从而为我们每个人的当下人生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