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梁云风:“国学热”热点有多少?

梁云风:“国学热”热点有多少?

梁云风:“国学热”热点有多少?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学贯中西,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所以所谓的“国学热”只是我们掀开一层外衣,把我们的血肉露出来而已

前言:写这篇小文章是星期五(2009年12月4日)古代文学史老师(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德保教授)组织了一次对国学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发言颇为激烈,所以写这篇文章代为说明我的立场与观点。(梁云风/文)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热_国学热现象_国学热的冷思考辩论

首先我找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国学”词条,解释着这样的:国学: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南柯舟 语)

然后我又找了一下维基百科,解释是这样的: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简单的说,“国学”就是中国(中华)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和学术。

既然这样,国学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两汉在先秦的基础上发展,隋唐在两汉的基础上发展,宋元明清又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今日之中国又在明清基础上发展,历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在现代不断的创新,那么国学依然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啊,何又来大张旗鼓地鼓吹“国学热”呢?

台湾有个学者对大陆鼓吹国学热大为不满,他说:“国学热有什么好吹的,在台湾,从来都没有国学热,因为国学在台湾从来都没有冷过!”想一下这才是清醒的认识,国学就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真的要特意去“热”吗?

“国学热”告诉我们什么

当然,这股国学热的风绝不是空穴来风。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确切的说是1898年至1911年,这时候的“国学”主要是和当时的“西学东渐”之“西学”相对的。这也即第一波国学热,这个时候章太炎,梁启超等提倡国学多少带有民族主义的心态和诉求,倡扬国学,对内有光复汉文化主体、排满反满之意,对外实为保国保种,是一种对西学的拒斥姿态。第二波国学热是在1928年到1937年,这是整理国故、书斋式国学的黄金年代,这十年的“国学热”完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现代转化。这时候的西学已经完全占统治地位,被彻底边缘化的中国传统学术要想在新的文化格局中和学科体制内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脱胎换骨”,改变自己的身份,按照西方学术的规则和要求来重新打磨、改头换面,这样才能融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之中。而这个阶段的所谓“国学”,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历史遗产的味道,成为一种材料性的存在。第三波国学热是在20世纪90年代,如果说第一波国学热是被迫应战,第二波国学热是传统文化在西学的挤压下寻找容身之所,那么第三波国学热就是传统文化的主动出击了。90年代中国经历着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西方的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信息的爆炸炸昏了中国人的视听,于是有了所谓的第三波国学热,这也即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的新的力量。

由此可见,这些所谓的国学热都是和西学联系在一起的,似乎也就应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无产阶级的标语。但是往更深的地方想一想,其实国学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骨髓里,每一次的所谓的国学热都只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次交流与融合罢了!

国学热现象_国学热_国学热的冷思考辩论

当然,国学热也给我们以反思,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宣传国学热,那也肯定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人文教育其实是存在缺失的,传统文化的一再被压缩,被所谓的“科学知识”,各种兴趣班,奥赛班取代,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问题,而到了大学我们的人文教育也相当薄弱,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界需要反思的!

季羡林是不是国学大师

对于季羡林先生到底是不是国学大师网上一直有争论,特别是季先生仙逝前后。总体观之,观点大概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季先生只是一个印度学研究专家、翻译家,不是国学大师,理由是季先生影响力最大的是对印度的研究,佛经的研究,季先生自己也强烈反对别人给他戴国学大师的帽子,而国学则是训诂、音韵、文字的研究, 季先生显然在这些方面研究的精力不多。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天涯博客里点击率达136万的帖子《季先生是不是国学大师》①。

国学热_国学热的冷思考辩论_国学热现象

另一派则认为季先生是国学大师,因为季先生的《敦煌学大辞典》、《大唐西域记校注》、都是很需要传统文化功底的,那些训诂、注释的功力是做到了家的,煌煌《糖史》更叫人击节赞叹!

看季先生是不是“国学大师”我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他的著作。下面是《人民日报》列举的季羡林相关著作,季先生是不是国学大师我们可以从这些著作中自己判断:

翻译:《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

学术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现代佛学大系》、《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敦煌学大辞典》、《大唐西域记校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敦煌学大辞典》

散文随笔:《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其实,季先生到底是不是国学大师是一个毋庸争议的问题,是也好,不是也罢,先生都已经走了,先生生前讨厌别人给他戴帽子,人都死了,何必再惊扰仙人呢?

如何对待国学与西学

对于现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学热其实有很多的地方是需要解释一下的。

首先是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学。一个很现实的事实是已经不可能每个人都背《论语》、《易经》、写一手骈文,看一下星相了,让每个人都有国学修养的根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承一种古典的修养,比如儒家的心系天下,报国立业;道家的与自然和谐发展;佛家的悲天悯人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是国学里面的精髓,吸取了这些精髓,再向古典文化中取自己需要的特定的部分,为己所用,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如果一味的想要恢复到全民专攻国学,毫无疑问,那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了。

其次是如何对待西学的问题。我们的所谓国学热其实都是和西学紧密联系的。有一点是必须说明的,推崇国学不是拒绝现代文明,学者余秋雨在推崇国学的时候说“我到现在还过着不用手机、不上网、不看报刊的日子。这中间,最彻底的是不上网,我的手压根儿没有碰过电脑,也没见过网是什么样子”②,在他看来,国学是具有排他性的,于是现代的文明也被他排除在外。如果这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对待国学的方式,这就是一种很狭隘的文化观念了。推崇国学也不是拒绝西学,西学里面也有古典的传统,比如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和《圣经》传统,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都值得我们吸收;西方现代文明里面更是有很多和我们的古典传统契合的地方,著名的一件事就是2002年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表宣言,21世纪人类要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哪里吸取精神的能量。

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学贯中西,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所以所谓的“国学热”只是我们掀开一层外衣,把我们的血肉露出来而已,因为这些古典的传统已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需要的是激活他们而已。任何抑西学推国学或者抑国学推西学都是偏激的,全民不谈国学不正常,全民都谈国学那更不正常,因为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中国了!

注释:本文参考了《深圳商报》多媒体数字版,2008年1月31日《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谈国学热不能无视历史进程》,作者刘悠扬。

①天涯博客

②国际赏石文化研究中心

上一篇: “国学”如何“新视野”(陈平原)
下一篇: 理性看待当下“国学热”:是真热还是虚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