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伟
中国和世界都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塑,世界体系正在发生重构,世界秩序正在发生重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期、矛盾转换的叠加期、理念碰撞的震荡期,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向未来,如何从新时代的大变局中洞察我国学校体育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面对大变局,中国学校体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大体育观、大健康观、大时代观、大时空观,遵循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历史审视—国际视野—事实判断—价值分析这一完整的逻辑分析过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促进人民健康为中心,回答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关切,构建引领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中国学校体育新发展格局。以往,中国学校体育作为因变量,借鉴世界各国学校体育经验进行自我改革。新时代,作为拥有14亿人口大国中国的学校体育要有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中国学校体育特色发展的视野与胸怀,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志向与气魄。从因变量转变为自变量,立足本土化发展,从借鉴、融合到引领,为世界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学校体育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学科仍固化在20世纪初学科体系基础上,急需进行系统改造;我国学校体育理念、知识、学科急需进行重新构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知识、方法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急需进行深刻思考与颠覆性变革。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地位和功能发生的重大转变
学校体育已从原来的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转变。如果仅将学校体育认知为一门课程,将其目标定位为增强体质健康,则会弱化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和独特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大健康观、大教育观、大体育观。课程是学校体育功能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全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强调,要“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和功能。学校教育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能片面发展、彼此独立,要形成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五位一体的整体系统。学校体育作为独特的生命教育手段,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统领作用。它既能“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完全人格”“改造大脑”,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的全要素需要:提升生理功能,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提升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等运作能力,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通过人类共识的体育文化,密切人际交往,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通过竞赛,使个人的运动能力和成就得到承认,提升自信心与人生价值,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通过复杂开放运动情境和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追求,满足学生不断挖掘潜能,成就自己、超越自己的自我实现需要。
学校体育场域在学校,属性是教育,特点是主动促进,能有效衔接家庭和社会,促进终身体育行为养成,主动服务于健康中国需求。需求是最好的“老师”,能满足需求才有价值。学校体育的新构建应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体质健康提升、科学运动习惯养成、避免运动伤害发生的身体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控制情绪、发展自我价值观、提升投入动机的心理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学会在竞争情境中的合作、建立恰当行为标准的社会发展需求。真正让学校体育在追求卓越的认同中显现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使体育素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坚守教育报国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使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了“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同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讲道“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关系国家前途未来。“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学校体育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充分挖掘体育学科育人元素,搭建育人载体,发挥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融入体育道德、精神、品格、知识、实践等各教育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知识、方法、管理等体系设计的核心目标。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实施者,要围绕立德树人,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生动实践,让学校体育回归育人本质,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贯彻“以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目标”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给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说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并特别强调,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体育教师是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力量。当下,教育变革在为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的同时,也向其专业
能力和创新能力发起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把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体育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注重言传身教。同时要聚焦体育教师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吸收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拓展教师发展的无限可能。要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准确把握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积极做中国学校体育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构建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生态,努力把体育教师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发展主体。打造一支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校体育知识体系更新和方法体系的整体优化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挑战,中国学校体育应主动求变,改变以往学校体育教学随意化、内容碎片化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立足学校体育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方法体系的整体优化,增强学校体育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化性和系统性,提升学校体育的系统育人功能。智能时代,教师能力标准将重新定义。体育教师应思考如何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推送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体育模式创新,创建一个人人、处处、时时皆能学,皆能参与的学校体育活动方式。推动学校体育参与方式互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特色化,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学校体育生态,实现学校体育方法体系的更新迭代。让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感受娱乐、求知、成功、审美等需求得以满足的快乐。
当前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问题依旧存在,我们不应只关注眼下,而应关注未来。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实践引发中国学校体育的新思考和新发展。伟大时代孕育光荣使命,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一定要努力探寻学校体育的精神内涵和模式特色,为形成引领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增添精神力量和创新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张守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委会委员。
声明:本文内容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独家特约稿件,如有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个人转载,请直接转发。
(本文已刊发于《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第9期《卷首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