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先行区,扶贫攻坚战持续打响,“让人民群众富起来”的实际行动也一直在上演。近日,孙耿街道薛家村,又干了一件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村支部书记周峰带领村民办起了“国学堂”,在不断实现群众生活富裕的同时,逐步实现精神“共同富裕”。
缘起留守儿童 投资2万余元办起乡村“国学堂”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走在薛家村,稚气而有力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正饶有意趣的上着国学课。
薛家村支部书记周峰说,之所以发起“国学堂”,一方面是因为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这样一来能充分利用起他们的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国学知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礼仪道德之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他告诉记者,薛家村投资2万余元,用于学堂的运营及日常维护,“我们充分征集了群众的意见建议,学堂聘请本村及周边村学识丰富的教师,开展义务教学。”周峰介绍。
生动讲解“吸睛” 多样课堂主推乡村文明创建
“国学堂”试开班的第1天,便有13户居民为小孩报名上课。
为了不与学校正常上课时间冲突,“国学堂”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除了讲读国学知识外,还开设有毛笔字、钢笔书法、绘画等兴趣小课堂,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学堂则负责义务帮助孩子们完成学校作业。“既能照看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们,还能保障他们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周峰说。
“我们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一直想让孩子多受些国学熏陶,对他成长很有好处,没想到本来是陪孩子来学习的,结果我自己也听得津津有味!”薛家村的张大姐在微信群内听说村里开设了“国学堂”,马上带着孩子报名。生动的课程让本是陪同的家长们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挺好,增进亲子感情之余,自己也被老师生动的讲解吸引了。”
“我们本着让传统文化走进来的目的,打造一个‘书香村’,开设“国学堂”,这样通过活动,既有利于家庭之间的互动,社区之间的和谐,又潜移默化提升居民群众的文化修养,进而推动村内的文明创建。”周峰说。
下一步,孙耿街道薛家村将完善学堂相关制度,让传统文化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充分发挥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将“国学堂”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碰撞出火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