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在内外交困中继续生存,摒弃满汉八旗、绿营练军的弊端,编练新式军队,实行军事现代化,就显得格外迫切。为加强军事尤其是陆军力量,清政府昭令张之洞、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人“习洋枪,学西法”, 开始编练新式陆军。这支军队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为了检阅这支新式武装部队,清政府还举行了三次大的秋操阅兵:分别是光绪卅一年的河间秋操,光绪卅二年的彰德秋操以及光绪卅四年的太湖秋操,这三次秋操并称为“晚清三大秋操”。
彰德秋操
光绪卅二年秋(1906年),新军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阳)附近集结,10 月22日至24日,举行正式作战演练。25日举行阅兵式,并举办盛大宴会,以招待两军将佐和中外观操人员。
早在光绪卅一年(1905年),新军为检验练兵的成果,曾在直隶河间府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野战演练,史称 “河间秋操”。 “河间秋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军事演习,场面十分精彩。“彰德秋操”的规模比“河间秋操”还要宏大。它由南、北两军参加,参加演练的官兵多达3.3万人;演练内容丰富,两军实施对抗演练,分拨对垒,依次操练了冲锋战、遭遇战、防守战等战法;检阅人员精英云集,档次较高,检阅大臣由练兵大臣袁世凯和铁良担任,演习总参议兼中央裁判长为王士珍,南军审判长为冯国璋,北军审判长为良弼,审判员为各省阅操大员。参与此次秋操的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曾先后担任民国总统,其他后来担任政府内阁总理、部长的有几十位,至于名将、军阀更是不可胜数。彰德秋操可谓是清朝为民国政府提前举办的政坛检阅礼。
在演习中,南、北两军各兵种如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纷纷上阵,各显神通,阵地上枪声大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两军鏖战,难解难分。最后,南、北两军举行了联合阅兵式,赢得中外人士的交相赞誉。袁世凯盛赞此次彰德秋操:“仿列邦之成规,创中国所未有”,“风声所树,耸动环球”。
秋操中除颁发过纪念奖牌(徽章)外,还曾颁赠过纪念杯。图示的这件清光绪铜胎珐琅纪念杯,为山东博物馆珍藏。它高4.3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3.3厘米,外壁有“光绪三十二年彰德附近秋季大操纪念”楷书题记,便是当时主办方颁发的纪念之物。
太湖秋操
彰德秋操两年后,为检阅南洋各镇新军编练效果,清政府拟于光绪卅四年十月(1908年11月)在安徽太湖附近举行新一年的秋操阅兵。太湖为安庆下辖六邑之一,位于皖山之西,与宿松交界。这里“屏蔽荆楚、襟带江淮”,地处吴楚要冲,交通方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咸丰十年初,湘军统领曾国藩秉承攻南京必占安庆,攻安庆必占太湖的战略,稳扎稳打,在县境小池驿击败了太平军李玉成部,打开了安徽省府安庆的门户。秋操选取此地,更具战略意义。
秋操如火如荼的准备中,为鼓舞士气,促进操练,计划光绪皇帝亲莅太湖检阅。为纪念此次秋操盛事,清廷还特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粉彩吸杯。万事俱备,但不幸的是最高观众——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却在10月21日(1908年11月14日)驾崩,22日,74岁的清政府实际统治者慈禧也驾鹤西游。急电传到太湖,两镇军队只得停止操演,举行哀礼。观众没了,秋操阅兵也就无从谈起,便草草收场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