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献检索》课程是当今大学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而对于资料繁杂众多的文史专业,《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对传统文献的认识,学会检索文献的方法,认识到对文献辨别考证的重要性,并有效提高学生自学与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历史学专业;《文献检索》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19-02
文献检索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不断提高自学与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文献检索技能是新型人才的必备能力、科学研究的基础要素,是终身教育的需要。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觉捕捉信息、获取信息的意识。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论文的撰写,毕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历史学专业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十分必要,因为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对历史学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讲如何选择有价值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如何发现问题,再到尝试着去解答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而文献检索这门课程会给他们一把解决难题的钥匙。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献的内涵、培养自学的能力直至得窥治学的门径。
一、对“文献”内涵认识的深化
“文献”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孔子所说的“礼”包括有关古代典章制度的一切知识,孔子认为记载和掌握这种知识的是书籍和有学问的人,即“文”和“献”。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认为“献犹贤也”。《尔雅·释言》:献,圣也。因此汉代之前的“献”指圣贤之意。宋末元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言: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氏把“奏琉”、“评论”同“经史”分开,未必符合孔子原意,而以“文献”兼指书和人,则与《论语》是一致的。后来,“文献”一词偏指著述。
对于入学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历史文献不过是像《二十四史》之类的古代典籍,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对文献有了科学全面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文献不再局限于以纸质为信息载体的图书报刊资料,而且还包括古代以龟甲、兽骨、石刻、竹简、布帛等,现代以磁带、胶卷、硬盘等为物质载体的非图书资料。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文史文献的特点,如根据文献形成层次和加工程度,文献可以划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以及文献征引的原则和特点。例如,某一学生写作一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论文,他刚开始则去图书馆找了几本通俗性读物,如《郑和下西洋史探》、《郑和下西洋记》等,从中引用了郑和船队的人数、人员构成、船队结构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而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才从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史》、《明实录》等典籍中查找第一手的材料,而不是引用通俗读物中的第二手或是第三手材料。
二、学会检索文献的方法
检索文献需要对文献类型有一定的了解,这门课程列举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和书目,如历代典章制度方面可以检索各种典章制度的辞典、《十通》以及《二十四史》中的职官志等,行政区划方面可以查检《二十四史》的地理志以及各朝地方志,还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等。
在检索方法上,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检索对学生们来说是受益最大的。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文献有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还有专门针对文史专业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和“中国方志库”,这些简便易操作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学生们检索和下载到所需的论文、书籍和史料。此外,除了利用校园网数据库查检资料外,在讲授中将我自己所熟悉的“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爱如生论坛”、“国学数典论坛”等校外网络资源介绍给学生们,这些校外网络资源注册后即可下载各种学术书籍和文史资料,方便省时,同时也可以节约学生们购买纸质书籍的一些花费。
三、认识到对文献辨别考证的重要性
检索到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文献进行辨别考证,如果文献辨别错误,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势必是靠不住的。如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序言中言: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未当者,精研谭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而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大学生来说,辨别文献的真伪和利用价值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例如在课堂上我讲解了这样一个例子:南宋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版)卷一二二《杜衍传》载:宝元元年十二月甲戌,知并州、枢密直学士杜衍加龙图阁直学士,以太原要重,藉衍镇抚故也。此处李焘将杜衍所加的“龙图阁学士”误为“龙图阁直学士”,而据《宋史》卷三一《杜衍传》载:(杜衍)为枢密直学士,求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永兴军……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又据《东都事略》卷五六《杜衍传》载:(杜衍)以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迁龙图阁学士、知并州,又徙永兴。杜衍去世后,其好友兼同僚的欧阳修在为其所作的墓志铭中言到: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徙知并州,迁龙图阁学士、复知永兴军。(见《文忠集》卷三一《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欧阳修所作的杜衍墓志铭应为研究杜衍生平的第一手史料,其明确指出杜衍所加为“龙图阁学士”,这一点与《宋史》、《东都事略》同。又如《靖康稗史》中《开封府状》中记高宗生母韦氏在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人俘掳北去时的年龄为38岁,比《宋史·后妃传下》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所载韦氏年龄要小了10岁。这是一种偶然的记载失误?还是另有隐情?何忠礼先生经过认真、仔细的考辨,终于揭开了宋高宗君臣所以要虚增韦氏年龄的用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南宋前期政治上一系列难以理解的问题:如高宗因何不让钦宗南归,自北方返回的大臣(除秦桧外),因何人人都受到迫害,南宋初年为何要禁私史等问题作了解答。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对史料考证辨别的重要性。
四、提高学生自学与研究的能力
《文献检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两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自学能力是能够主动获取信息、知识,来形成对某一课题或某一领域的系统了解。如果是通过自己去获取知识、信息,形成前人和他人所没有的认识或判断,这就是一种研究。所以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对信息和知识的选择、收集、判断和综合运用。众所周知,信息是无所不在的,知识一般可以附着在人的头脑里或人们所创造的一些工具里,但更多的知识则是人们利用各种载体记录存贮的。这种存贮知识的载体就是文献。所以要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善于检索和利用文献,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过去人们过分鼓励博闻强记,后来人们在教学领域中又提倡“仓库理论”,认为教学就是用知识填满大脑这个“仓库”。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的大脑也无法容纳如此巨大而又越来越多的知识量。所以一旦我们掌握了文献检索技能,就能提高鉴别、索取和选择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文献检索》课程所传授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当前的论文撰写、毕业实践等,还是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一直伴随着他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