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节目中,双人飞花令的设计让观众感受到“诗词battle”也能充满火药味;第二季,贺莉然以一敌百的英姿,帮助节目成功破圈;本季“圆周率飞花令”的出现,使文理兼修成为节目中“国学小名士”们的代名词。
11月24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视频,让大家“快来围观人类最长飞花令”。这段来自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三季的短视频中,挑战者需根据圆周率中的数字,接龙背诵出相应数字的诗句,规定时间内未能回答者被淘汰。此次挑战最终在小数点后第203位决出胜负。这段“飞花令”还受到新华社、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关注。
《国学小名士》并非首次获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2018年第二季节目中,13岁少女贺莉然以一敌百,5分钟对出127句含“花”诗词的视频一经《人民日报》发布,便引发网友热议,直呼“学霸来了”。类似“神仙打架”的场景在《国学小名士》中并不罕见,这些经典场景的出现,和节目团队不断创新任务环节、挖掘选手潜力、宣推倒推研发的努力密不可分。
巧设定,玩转“飞花令”
《国学小名士》由山东卫视与山东广电旗下龙视传媒联合研发,山东卫视品牌事业部副主任杨健与山东广电龙视传媒节目研发制作中心副总监吴晓嵘共同担纲制作。
节目历经三季,每季“飞花令”环节都呈现出不同形态。在现代规则的加持下,原为古代文人游戏之作的“飞花令”,焕发出新的魅力。首季节目中,双人飞花令的设计让观众感受到“诗词battle”也能充满火药味;第二季,贺莉然以一敌百的英姿,帮助节目成功破圈;本季“圆周率飞花令”的出现,使文理兼修成为节目中“国学小名士”们的代名词。
《国学小名士》制作人吴晓嵘表示,很多文化类节目都采用过“飞花令”的形式,《国学小名士》节目组第一季的双人“飞花令”、第二季的以一敌百“飞花令”,看似已经将这一形式做到极致,但第三季节目策划过程中,节目组还是希望能够突破自我,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飞花令”。
其间,节目组讨论过成语接龙、数字飞花令等形式,但都因不够极致而放弃。最终选择“圆周率飞花令”,是由于这种形式看似有着固有数字限制,选手可以在此框架内寻找准备相应诗词即可,但实际上对选手考验更大。“如果是规律性数字排序的飞花令,选手只需具备指定数字的诗词储备即可,‘圆周率飞花令’没有规律可言,更考验选手的诗词储备量。”
节目最终呈现效果是圆周率与诗词同步,观众一边背诵圆周率,一边思考“飞花令”的诗词。在选手层面则演变成雷海为和杨强之间的“神仙打架”场面,一直持续到小数点后第203位才决出胜负。出现如此效果也出乎节目组预料。
吴晓嵘表示,选择“圆周率飞花令”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节目组认为现代小名士需要文理兼修,在掌握传统诗词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理科思维,注重国学的“实用”性。为此,节目组邀请了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担任导师,“圆周率飞花令”也是由导演组与这位“左手数学、右手诗歌”的教授合作策划而成。
拼创新,不止“飞花令”
对于《国学小名士》而言,每季受到观众关注的“飞花令”仅仅是节目中的一个常规环节。山东卫视品牌事业部副主任、《国学小名士》制片人杨健表示,有人觉得《国学小名士》赢得观众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三季三个“飞花令”。其实这档节目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内容。如,在延续“飞花令”这一特色的同时,本季还策划了“诗钟”“回文诗”“藏头诗”等多种玩法。杨健表示,“这一季,绝对不只是‘飞花令’。”
本季,“司南选人”“北斗七星”“百人团”等模式贯穿三季保留至今;“针锋相对”“九攻九距”“层楼摘星”等赛制也得以部分保留;此外,赛前拱手作揖、信心喊话等节目“内核”细节元素也继续保留。吴晓嵘认为,这些都是经过验证,受到观众认可的内容。“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一样,节目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相较前两季,本季《国学小名士》改版力度更大。一方面增加了星耀团和团战环节,邀请国内五大文化联赛的冠亚季军参与节目录制,力邀马伯庸、郦波、杨雨、毛佩琦、蔡天新、赵瑜等名人名家组成导师团。另一方面,在节目主题和舞美方面进行升级,围绕11座区域文化代表城市搭配城市主题舞美,提升节目视觉效果。在节目题型上,除增加决战凌云台、心有灵犀等创新内容,还首次走出演播室,增加了户外快闪、经典诵读等元素。
杨健表示,在《国学小名士》的未来创作中,节目组将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更深更多的文化领域。以融媒体宣传倒推节目研发,创作更多爆款内容,同时加强文创、线下等方面的拓展。
对话制作人吴晓嵘、制片人杨健:创新求变传递传统文化内核
吴晓嵘
杨健
《综艺报》:相较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国学小名士》的创新路径有何不同?
吴晓嵘:作为一档以内容取胜的文化类节目,求新求变必须要深入节目的内容和本质,而非仅仅节目形式的改变、环节设置的增减。这是《国学小名士》在创新路径上的最大不同。三季以来,《国学小名士》在保留节目经典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围绕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名士精神,如何将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等方面下功夫。比如第三季在增加趣味性综艺元素的同时,引入游戏题型,实现选手和各大节目冠军之间的多重切磋对抗,激发出选手的内在气质和文化素养,展现当代中国少年的能力和风度。
《综艺报》:任务难度不断增加,是否会提升参与门槛,造成曲高和寡的现象?
吴晓嵘:第三季的难度并没有加大,只是更加注重呈现,采取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比如原本选手只是站着参与问答,现在改为决战凌云台和心有灵犀后,能够在挑战国学储备之外增加一些看点和运动元素。特别是决战凌云台,还考察了选手的力学知识。题型的难度并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大家觉得节目难度有提升,可能是因为“圆周率飞花令”让大家觉得“活着就是来凑数的”,其实这只是个表演环节,希望通过这种顶级“神仙对决”激发孩子们对国学的兴趣。
《综艺报》: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国学类“综N代”节目,在创作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杨健:《国学小名士》从第一季就强调“大国学”概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留给我们的创作空间非常大。创作过程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寻找下一个爆点;二是如何更精准地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综艺报》:经过这几年发展,国内文化类综艺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杨健:国内此类综艺越来越呈现出细分化、垂直化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也愈发多元,同时更加注重融媒体宣推。譬如情景短剧、科技元素、音乐呈现等形式就曾出现在《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多个节目中。其实文化类综艺完全可以借鉴娱乐综艺手法,进行嫁接式创新。这方面《国学小名士》有着很多尝试,也是后续的创新方向。
购买请见微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