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竞技中,我们选手都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国学试题,这是很宝贵的学习资源。它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帮助我查漏补缺,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成长。”在研讨会现场,毕业于德州市第五中学的选手阚立言谈到了对于节目参与的真切感受。
在《国学小名士》的舞台上,108位个性张扬的精英少年同台切磋国学技能,诠释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精神气质。相比于传统的文化类节目表达方式,《国学小名士》更是借综艺真人秀的手法,使国学文化进一步浸润于大众视野之中。李山、郦波、马伯庸担任评委,也令国学这一看起来疏离于当代生活的“传统”,有了亲近于青少年生活的可能性。
在《国学小名士》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看来,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需要跟网络传播结合起来,《国学小名士》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为青少年的国学文化普及提供了示范;另一位评委、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也认为,《国学小名士》将国学传播与时下新媒体碰撞出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传播效果。而节目评委、著名作家马伯庸则更期待节目能发掘出更多的国学小名士,彰显出文化自信。
徐龙河认为,《国学小名士》节目最大的创新价值在于实现了“国学青春化”,以综艺的形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鲜活、更有实效。
《国学小名士》之后,文化类节目如何求变?
文化类节目热起来了。在2017年接近尾声时,我们似乎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这一荧屏新气象。
一系列优秀文化类节目的涌现,既令人们看到了丰富的文本表达,也为电视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思索空间——文化类节目那么多,应当如何求变?
在《国学小名士》研讨会上,高长力指出了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三点期望:一是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多样化探索;二是要做好文化类节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转化和传承的巧妙方式;三是要在“四化”(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时代化)上下功夫。尤其是“通俗化”,如何以电视化的手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是未来应当考虑的重点。“文化类节目还需要把握节奏、增大解读的比例,在调整出题的难易程度和题型的方式上进一步探索可行性规则,找到观众接受最舒服的点,节目才能够成功。”
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献计献策。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用“寻根之旅”“追新之行”“育人之声”“原创之举”来定义文化类节目在当下的形态本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认为,《国学小名士》的后续节目可以在连锁性营销和海外传播上发力,拓展新的传播视野;《文艺报》新闻部主任李云雷表示,《国学小名士》的发展可以着眼于节目选题、出题和选人等机制的创新和开拓;《人民日报》微博主编徐丹认为节目传播要有一种媒体融合的意识,并且选择用户喜欢的形式。“社交媒体是一个高情感的舆论场,我们要研究好用户心理、学会与用户共情。”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在研讨会的尾声总结道,《国学小名士》引发新一轮“文化节目热”,这是山东卫视作为主流电视媒体责任的体现。“方向对了,势头更好了,成果形成了,山东台的改革取得了新成效”。可以说,《国学小名士》引发的社会反响不俗,其背后所映射出的正是山东广播电视台这一轮改革成果的具体表征。
作为节目的出品人和总监制,吕芃在现场表示,下一季《国学小名士》将开展新一论的升级和改造,“一定会延续下去,并且会越办越好”。徐龙河同样表示,《国学小名士》节目受到的认可也坚定了山东广电内容创新的方向。明年,山东卫视将把握住“一个方向、两个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总局提倡的八类公益属性节目创新节目类型,以教育成长类节目和“文化走基层”为研发重点,打造好《国学小名士》《奇迹时刻》《育儿大作战》《有戏学院》《超强音浪》等系列节目品牌。定位于“悠久文明青春中国”频道形象的山东卫视,未来或许能形成更多诸如《国学小名士》的节目,为人们迎来更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