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追寻体育教学价值

追寻体育教学价值

追寻体育教学价值摘要:体育教学正式产生以后才具有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依照时间顺序,以萌芽时期、确立时期、发展时期为时

摘要:体育教学正式产生以后才具有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依照时间顺序,以萌芽时期、确立时期、发展时期为时段,对我国体育教学价值进行历史追寻。在回顾中,既展示当时的历史表现,又给予相应的评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价值 历史 追寻

体育成为一门课程的历史并不久远。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直到18世纪后期,体育课程才正式形成。我国体育课程的确立起始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迟于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我国体育课程已走过几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但其初始形态则在原始社会中就有萌芽,在其后的社会形态中不断发展演变。初始阶段的体育蕴含着它的发展要素,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回首我国体育教学价值的发展历程,追寻它的历史痕迹,探索它的历史贡献很有意义。

一、萌芽时期的体育教学价值

(一)体育教学概述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没有阶级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劳动经验、生产技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言传身教给青年一代。体育与原始的劳动生存密切相关,其技能和知识水平都比较落后。

到了奴隶社会,教育有了阶级性。夏商的学校已经有了习射等体育的内容;西周学校形成了以礼为中心,以射御为主要内容,是文武兼备的六艺教学体系。可以说,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体育中传授的内容都是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为了满足国家“戎”的职能,体育对战争意义重大。西周的六艺教育,注重文武兼备人才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对人具有全面发展的价值,但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春秋战国,孔子创立了重视礼教的儒学学派,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孔子继承西周“六艺”的教育内容,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射、御等军事技艺的知识和技能,并认为行射、习御必须遵守“礼”。六艺中体育成分的教学也是我国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

封建前期,焚书坑儒后,确定儒学为统治思想,以诗、书、易、礼、春秋为基本教学内容,排除了武艺的教学内容,开重文轻武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盛行,重文轻武思想日趋严重,崇尚文静柔美之风使古代学校衰败不堪。封建后期理学主张“关门闭户,静坐读书”,不关心学生健康。封建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突出使各方统治重视武备。

鸦片战争以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办西学,创设了“洋务学堂”,引进了西方的体育,称为体操课,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等。最初学习的体操为德国操,到戊戌年间改学英国操,这些体操的引进对中国体育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戊戌变法”主张废八股、科举,提倡“西学”,公开提出在学校中德、智、体三者并重,明确了体育地位,对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二)体育教学价值分析

在原始社会,体育与生产劳动有关,体育目的是为了获得技能和经验来维持自身生存。体育表现为原始人群的生存价值。在奴隶社会中,体育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的,而不考虑个体发展,具有维护阶级统治的政治价值;在百家争鸣时期,曾一度出现了“文武兼备”的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表现出它为政治服务的社会作用。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中,以礼射为主要形式,以伦理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育一直沿袭未断。但是在儒家重文德、轻武勇的教育思想下,读书的学生和一般文人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1]直至清朝末年,我国才开始开办近代学校,引进西方体育,开设体操课,打破了我国两千年来学校教育中没有设置体育课程的状况。[2]无论是洋务学堂还是戊戌期间的新式学堂,体育教育都受到了“西学”影响,体操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展,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政治价值仍是其主要的价值体现。

二、确立时期的体育教学价值

(一)体育教学概述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规定学校教育要开设体育课的学制,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3]这是中国近代体育教学的真正起步。新学制规定了体操科目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体操科的内容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从癸卯学制开始,军国民教育思想成为主导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兵式体操是军国民教育的具体表现。[4]

辛亥革命时期,开设体操课,内容仍旧是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运动,中等以上学校仍然以兵士体操为主。教育部在1912~1913年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学校出现了 “双轨制体育”。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全民皆兵。

毛泽东于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表明了他的体育观点,即体育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而在于救亡救国;体育的目的不仅为了强身,更重要的在于为国抵抗侵略、挽救危亡。他还论述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918年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些学校体育课以田径、球类、游戏为主要教材,完全废除了兵士体操。1923年6月又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课程标准中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并扩大了它的内容,规定初中、高中分别增加卫生和生理。新学制标志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从此以后,“兵士体操”课被教育部正式废止,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体操课也改称体育课。

1927~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并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没有真正效果。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为革命战争服务是当时体育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二)体育教学价值分析

癸卯学制后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具有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使体育课充满着工具色彩,强调“尚武习军”、“精神服从”,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在专制的兵式体操中被压抑,其教学体现出社会本位的工具价值。“军国民思潮”持续盛行达20年,这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5]

五四运动前后,自然体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批判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武器、否定学校中以“兵士体操”为主的理论依据。新体育思想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重视体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提高了体育地位。但由于教师素质低等原因,新体育思想在教学实施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结合革命战争需要,为政治服务,强调军事价值。

三、发展时期的体育教学价值

(一)体育教学概述

在建国初创时期,我国体育教学主要学习苏联的模式,体育课以运动技能为主、“三基”为教育目标,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体”。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思想的指导下,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在曲折发展时期,1961年修改后的教学大纲试图摆脱前苏联模式,把体育教材划分为基础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把传统的民族体育武术纳入到必修教材之中,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另外,还增设了学生喜爱的篮球教材,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多数学校开展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活动。1964年转发报告,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上好体育课,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并且安排好每周两次课外活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中心的学校体育割据初步形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停课闹革命”的冲击下,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教育事业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全国大多数地区学校体育课被取消,体育活动被停止。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使以“军训”为形式的课程开展起来。中小学“军训”代替了体育课。1971年后各级学校的教学秩序走上正轨,“军体”课也正式排入课程表,军体课的内容有队列练习、射击、刺杀和投弹等。直至80年代初,军体课更名为体育课。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体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围绕着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而开展的体育改革空前活跃。

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针对这一变化,为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我国1988年开始着手修改学校体育教学大纲。1993年正式公布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提出的任务中,在维持原大纲强调的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和道德教育外,还增加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体育文化修养等内容,使我国学校体育在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同时,向着多目标多功能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同国外学校体育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加,学术气氛活跃,主动体育、快乐体育、小集团学习等国外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引起重视。[6]

1999年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人们从“健康第一”的视角,从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的角度出发,考虑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新型体育课程诞生了。2001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并进入实验阶段。目前推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运动和健康为主线,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提出了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健康、发展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文化、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性等多元体育价值观,体现了体育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与教育价值。[7]

(二)体育教学价值分析

建国初期引进苏联的体育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国家需求,重视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此时的体育教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大跃进期间,以军训和劳动代替体育课。多数学校开展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文化大革命中全面停课进行军训和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军体课是极左思潮的产物,违背了学校体育的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规律,将学生、社会、学科三项因素全盘打碎,体育变成了为当时社会服务的工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学明显地带有军训特点,以劳动课代替体育课。尽管曾有几度转机,此时学校体育教学完全受政治支配,体现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政治价值。

80年代后期,体育教学打破了只重视“三基”,改变了单一的以运动技术训练为目标的上课形式,提出了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等新理念。90年代,体育教学考虑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育教学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其教学价值也呈多元化的趋向,尤其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和个人本位。

四、对体育教学价值的思考

体育教学价值都经历了一个随时代发展变迁的过程,其变迁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特点:体育教学价值受社会因素影响、体育教学价值主体由关注社会转向学生、体育教学价值指向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学校体育发展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 阎智力.中日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23.

[3] 蒋国旻、王研.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9-71.

[4]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7.

[5] 傅砚农、吴丽华.“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的社会背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6):70-72.

[6] 高仁煌.析我国学校体育演进中的移植与借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4):52-53.

[7] 周兵.现代体育课程评价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39.

(东南大学体育系)

相关热词搜索:追寻,体育教学,价值,

上一篇: 中考体育考试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 2021领研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