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驼庵诗话》:叶嘉莹老师,一代国学大师顾随的9大人生智慧

《驼庵诗话》:叶嘉莹老师,一代国学大师顾随的9大人生智慧

《驼庵诗话》:叶嘉莹老师,一代国学大师顾随的9大人生智慧与王国维《人间词话》并称双壁的《驼庵诗话》,是顾之京根据叶嘉莹教授1942年至1948年间在辅仁大学听顾先生讲课时的笔记资料整理而成。

国学大师曾仕强_大师国学_国学大师网

与王国维《人间词话》并称双壁的《驼庵诗话》,是顾之京根据叶嘉莹教授1942年至1948年间在辅仁大学听顾先生讲课时的笔记资料整理而成。

顾随,现代国学大师,一生执教,传道、授业、解惑,驼庵是他的别号。书中再现了先生的精神风貌、学识见地,及授课的艺术境地。

1948年三月,叶嘉莹先生离开古都南下结婚,便与老师失去了联系,之后辗转飘零海外。

直至1974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时说:“30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重谒先生于故都,并向老师呈上自己二三十年来的研读业绩”。

而不幸得知,老师已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且著作文稿皆因身后动乱全部散失;令叶嘉莹先生心痛不已,遂发愿:搜集、整理先生之遗作……

她的详细的课堂笔记以及自己留存的老师的遗作、遗稿,便是最大的来源处了。这便是我们今天依然能读到顾随先生作品的缘起。

诗词境高,这里不敢作其他的解读,然“独乐”之余,仍摘录了其中9个句子,希望能与“众乐”,一起鉴赏国学大师的人生智慧。

文学乃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

书中这样经典的句子很多,我想,这也是吸引众多对文字敏感的人打开此书的原因吧。

文学既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古就有诗可言情、诗可明志,故每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承载着作者自身的风骨与格调。

顾随先生的“若仅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是摒弃小我,而伸展到“人生”之追求与理想之大境之中。

也因此,如先生述言,“吟风弄月,发愤抒情皆非诗义。诗是使人向上的,向前的,光明的。”

“吾国文学中缺少‘生的色彩’,生可分为生命和生活二者。”

生命的课题似乎太庞大,离我们有点遥远,而我们予之生活的努力付出,便是给“生”注入色彩。

若是能逾越小我,它也便完成了“生命”二字里崇高的部分。

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在她舍身去救落水儿童而被洪水卷走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形象便如她名字中的“霞”字一般,光芒万照。

这是我们通过文学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热烈、有光芒的生命形象;在现实中,我们更多的是将生命注入当下的生活。

淡泊、和谐,它同样平凡而有意义。

“诗人须有冷静观察的功夫。”

不光是诗人、哲人需要这“功夫”,而是常人也须抱有一颗冷静与观察的心。

向内反省,向外观察,不受一时的情绪抑制,而以此为修炼。

“抱有一颗寂寞心的人,并不是事事冷淡,并不是不能写富有热情的作品。”

“寂寞心”可以是性格的使然,亦可是对于现实有自己做得不满意的“沉寂”之心。

或这不满正是促使其寻求改变、向上、向前发展的动力,而不使这“寂寞心”仅仅局限于牢骚。

有些人的“寂寞心”是沉寂之力的积蓄,蓄势待发。

作家陈忠实在写《白鹿原》之前,辞去了文联的工作,沉默了两年之久才开始动笔,历经6年之后才完成此巨著。

这一切推动作者在寂寂无闻中前进的,无一不是心中热情。

“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

是“思想”,使躯体灵动、鲜活起来,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可移动的生物体存在。ta的高尚来源于此,卑劣也来源于此。

从古至今,所有流传下来的经典,无一不是经过情感与思想的渗透,得以让其精神不灭,流传到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手中。

这“思想”成就“精神”,使生命的力量不止,一代一代传递。

晚唐李商隐《蝉》中有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正形象的区分人与物的有无“思想”之别。

“做诗人是苦行。”

其实在现今时代,想要做成“事”,也是要在酸甜苦辣的染缸里摸爬滚打的;要耐得住喧嚣,要沉得住苦寂。

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落寞,倒也是一种至高境界。

“人之聪明,写作时不可使尽。”

中国自古就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告诫人们要养成谦虚的美德,不可自恃而骄纵。

运用到写作之中,个人认为则不易写之过满、过尽,而无余味,少了思想与余韵。

顾随先生之所谓的“十分聪明别使尽亦指有两种:一种是有机心,一种是自然的。”

悲剧人物有两种:一是强者,与命运反抗、战斗;二是弱者,为命运所支配。”

对于坚强的人,一时的“劣势”带给他们的是深层次的思考;此“劣势”将被转换、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力量、动机;是去重新开创世界的内心动力。

而不是“为命运所支配”的无动于衷与不作为的逆来顺之。

在这两种之外又有“人”,“我”之分。

“我”,是自己的悲剧,与他人无干;“人”,为人而牺牲,是舍小我,而成就他人的道义和情操。

历史上唐明皇、汉元帝都是自己的悲剧,而《赵氏孤儿》是为他人牺牲自己,完全不同。

“美与善是人生色彩,丑与恶也是人生色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感觉,都是“心”的知觉。

我们的修炼不是让自己永远处在“澄净”之中,而是身处或觉察混沌之势时,仍能保持“澄净”的心力。

有了这种心力,才能保有一个自己还算喜欢的样子——生活,行走。

10

一册《驼庵诗话》的编著整理,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史进程,它从诗词的角度,见证了先生的学术思想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先生在燕京和辅仁大学任教、开课时,教室座位间的走道上往往都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甚至有人就干脆坐到窗台上,天暖时就站在窗子外面。

先生的讲课以感发为主,脱稿、激越,使听者凝神动容、屏息忘世……学生的忽思忽悟,皆在先生的声容笑貌忽悲忽喜中。

他的弟子叶嘉莹更是以自己切身体会,细密记述着在辅仁大学听老师讲课的内容,达六年之久。

在读到她第一次回国得知老师已离世,痛心疾首之余发愿整理老师的遗作、遗稿这一段时,不觉让人盈泪,这便是尊师、重道与传承——

以文明的礼仪,以至高的尊敬和一颗挚诚的智慧的心。

最后以顾先生箴言共勉之:“人可以不为诗人,但不可无诗心”。

作者:简y,精读读友会会员,从简约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上一篇: 毛主席——当之无愧的无冕的“国学大师”
下一篇: 国学大师不赞成毛主席一决策,30年后感叹:毛主席的伟大历史罕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