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随着古籍数字化浪潮的蓬勃兴起,《国学宝典》应运而生。作为第一个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标点检索数据库,从最初一千种书目的容量,经过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充实和积累,不断汲取新鲜的养份,丰盈自己的体魄,终于成长到如今一万种书目的规模,其间所耗费的心血不言而喻。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宝典》的成长,见证了古籍数字化由树木到森林的发展历程,也昭示着传统文化由星火到燎原的回归趋势。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启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总方针,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书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21年4月,中宣部正式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在该规划所确立的23个重点项目中,“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名列第二,仅次于“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古籍数字化的力度不断增大。
我们不但有责任保护好古籍,更有责任利用好古籍。而数字化在整理和传播古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古籍,借助信息技术,得以突破时空的局限,瞬息之间普及天下,这正是《国学宝典》的意义所在。
《国学宝典》兼顾传统四库和现代学科两种分类体系,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五个大类及其下五十个子类,收录先秦至民国两千多年的传世原典一万余种,总字数逾22亿字,超22万卷,涉及哲学、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科技、艺术、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历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且附有解题,介绍作者、内容、版本等相关信息,以期略尽登籍存目佐学知津之效用。
如此浩瀚的书海,对于古人而言,或许穷尽毕生,都未必能窥见其一隅;但对于我们而言,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在一秒内搜遍每一处角落,甚至每一个文字。这在古人看来,无异于神话;而在我们看来,却不过是日常。科技进步改变了古籍的生存方式,数据库检索带来的巨大便利,也必将深刻改变传统学术的研究方法。全新内容将于2022年2月22日正式发布,《国学宝典》任重而道远,吾辈仍须努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