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子国学馆——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第一品牌招生、加盟热线:400-691-9629,18910789432国学教育的与时俱进我们认为,继承、传播、发扬、应用国学的伟大意义不言自明。作为中国的儿童,国学教育必须成为他们少年儿童时期接受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国学教育是中国人之文化根性延续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道德教育、识字教育、素质教育等层面或断面。没有国学教育,我们民族的根会残,甚至会断!但是,继承什么样的国学、怎样传播国学、从哪个角度发扬国学、如何应用国学等,是亟待思考澄清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学传播实践。这四个方面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如何实现国学教育时代化,或叫国学教育的与时俱进。国学浩瀚,内容繁轶,站在21世纪,我们如何从中选取内容,做到传统与当下的和谐,这是在内容选择上的关键。过去我们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很多是基于“唯科学”提出的,但粗与精、真与伪在人文社会层面更多的是与时代的契合性和引领性。因此,在国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兼顾国学的基本内核和跨时代性。传播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传播指教育,广义的传播指一切对扩大国学影响有益的活动。如何传播是指传播的形式,具体到教育上,就是国学教育的形式或方法。
传统的国学教育以背诵为主,现在也有一批人倡导以背诵作为国学特别是经典学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我们认为,国学教育同样要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时代”毕竟是教育不可超越的生存环境。一味西化和一味复古都失于偏颇,但并无现成之路可循。摸着石头过河是国学教育的实情,因此,更应当秉持谨慎、开放、包容的精神。现代的教育与心理研究成果、现代科技,一切有用的知识、技术都不应被堵气地排斥门外。我们认可、吸收古代先贤流传下来的智慧和经验,但也要正视今天的社会变迁。纵使人性有定,然传习有变、教法有新。要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积极吸收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形式。既保留传统国学教育重视儿童早期记忆力好的特点,积极开发儿童的记忆宝库,要求儿童背诵基本的国学经典,但又吸纳新的教育理论与形式,重视儿童思维特点,在教育中适当融入趣味性、故事性,增强少年儿童对学习国学的兴趣。此外,有别于仅仅把国学教育作为品德教育或语言教育,我们认为国学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国学教育是溶品德(价值观)教育、行为养成、人格塑造、语言发展、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的基本教育目标和效果评价上的底限,即: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行为得体、品德端正。
这是对人的教育,以智力为主的教育已经蕴含在这个过程中了。在这一点上,先辈在儿童启蒙方面的真知灼见令我们佩服和受益。我们设计了国学阶梯学习方案,按照年龄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三个学习阶段,逐级提升国学学习的内容,并相应的有不同的教材设计和教育方法。例如,在儿童阶段,以背诵、讲解为主,强调在行动上的落实,追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少年阶段,以读诵、理解为主,强调在国学教育中灌输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相应内容,同时辅以人格塑造、情操修养、气质涵养方面的内容,促进少年语言、思维(辨析)能力的发展。在青年阶段,以自学和研究性教育为主,以现实问题和人生问题为教育主线,着重在人生观、使命感上进行深度挖掘,力求能够使其自发自觉地把握生命与生活的大方向,同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育似耕种,精耕细作才有丰硕果实。国学教育无论如何不能放羊,也不能完全回到过去的那种纯粹读经背经的旧辙上。文化复兴不是文化复古,接续经典不是膜拜跪诵。一事物没有发扬便趋于没落。国学也有内在和外在的自我发展、发扬的属性要求。以如儒学为例,从先秦原儒、汉儒、宋儒,直到近百年来的新儒,这一发展历程既是儒学内在蕴含的生长能力,也是不断回答时代需要、积极与新鲜思想进行融合的变革能力。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又一历史巨变中,国学绝不能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国学仍然具有契合时代特征和需求的内在特质,而最明显和集中的就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这正是今日国学发扬的主方向。经世致用是国学的灵魂。没有了这个灵魂,国学特别是正统的道统学问,往往失于愚、迂。如何用国学,需要解决好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人与社会这几个范畴的难题。传统与现代要解决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东方与西方要解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个人与社会要解决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基本上,正统国学注重继承、人文和共性,而现代社会,创新、科技、个性已经成为时代的突出主题。经世致用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角度和依据。从解决人类和个人自身问题的角度出发,并且是兼顾长远发展和现实问题,二者才能和谐共生,溶于一炉。从国学传播和国学教育的实际来说,要处理好国学教育与现行教育体系的关系。现行的教育体系相对完整、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检验,效果有目共睹。这种以分科教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提高了教学效率,极大的加速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但教育的主旨并没有分科,也无法分科,这就是教育的影响应当是全方位的。在这一点上,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史哲不分家确为金玉良言。
但文史哲不分家是两头之事,前面一头是在儿童启蒙时不用细分,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观、行为、品德、语言、技能、思维是一体的。人类心智的发展也是整体发展的。另一头是在做专业研究时,文史哲相通,才可以见到大象,研得至理。前面一头基础打好了,在自然科学为主的教育领域,分科教育有无可争辩的优势。此后,进入科学研究的高端层面,又是融会贯通最为可贵。基于学校教育体系的现实,国学的主要用武之地在家庭教育,又当于12岁之前为重中之重。这个基础打好了,后面的事基本可水到渠成为什么要让国学教育回归校园国学教育开始堂堂正正回归校园。近日,继教育部刚刚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后,海南省教育厅透露,将在6个市(县、区)中小学试点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未来3年国学教育将逐步在全省铺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但对于中小学生是否适合学国学,是否能够理解古典文化的精粹,各方人士多有疑惑。对此,主持编纂我省国学教育试点教材的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研究员张新彦表示:“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在学生应试上见效明显。不过我相信,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把国学种子埋在孩子心里按照课程设置要求,海南各试点学校计划每学期安排16课时,每周安排1课时,由语文教师或其他专职、兼职教师进行讲解。
同时,学校每周将安排1次早读时间或1节课余时间进行集体经典诵读。预计到2012年9月,海南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试点将由现在的6个市县区的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扩展至全省10个市县区的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和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年级。2013年9月-2014年7月,国学教育将全面铺开,全省各小学四、五、六年级及初中所有年级都将开设国学课程。“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是即将成为海南国学教育试点市(县、区)孩子案头教材的读物。9月16日,主持编纂这一读物,并于日前受邀来琼为教师作专场培训的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研究员张新彦,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将国学教育在海南试点称为“把国学种子埋在孩子心里”。“国学在中国古代是主流的教育形式,中国几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被割裂而得以完整延续,与国学的传承密不可分。而长久以来,我们的中小学甚至大学,在国学教育上是有许多欠账的!”张新彦说。 说到诵读国学经典,张新彦引用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的名言:“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在学生应试上见效明显。不过我相信,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张新彦自信地说。 为什么要让国学教育回归校园 即便在国学经典只有只言片语的机会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漫长岁月里,呼吁国学教育回归校园的声音也从未断绝。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各地类似于海口“现代私塾”式的报道,总能看到试图在另一种尊孔诵经的教育模式里寻找心灵家园的求学选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2007年开始推行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重要推手,是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文明办。这一活动推行三年后,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此举也意味着国学教育将堂堂正正地回归校园。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时,曾经透露推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王登峰认为,许多60岁以下的中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再加上西方文化大规模的涌入,就使得在现在中国社会里面,反而是西方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引发国人更深层思考: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王立群、于丹等几位明星学者,无论是讲《论语》、《孟子》还是讲《史记》、《庄子》,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出书,都火得一塌糊涂。这至少说明,只要教授得当、形式活泼,中国老百姓是需要国学、热爱国学的。 王登峰说,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弘扬文化的过程。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看,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另外,诵读经典不仅仅利国,也利己。读经典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张新彦则认为,目前中国学生被网上阅读占据了过多的时间,这些来自全球的信息良莠不齐,在课业负担本就沉重的情况下,如果任由网络信息占据学生阅读时间,很多孩子将丧失与历代大师对话的机会,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就是要给孩子这个机会。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信息如何爆炸,不管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便捷,苹果手机如何进入学生书包,决定人之为人的基本界限没有变,一批古代先贤用文字清晰概括的思想精髓,不会因时间改变而改变。许多当代人在反思时,也往往会发现,国学教育对改变当下道德缺失、社会失信、孝道式微极有好处。
古人的某些总结,精辟之极。”张新彦说。 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学校,从民间到官方,这多股力量的交汇,使得国学教育系统回归校园,成为必然。 怎样才能让国学教育顺畅推行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果在学校、尤其是教师这一层面上,对推行国学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课堂实践中国学教育将可能走样,甚至流于形式,与设立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夫义认为,试点学校和教师,要分清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国学教育短期内也许只是对提高孩子的语文、历史有帮助,但将长期作用于孩子心灵,学校、教师不能总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要关注孩子的长期成长。 张新彦对记者说,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些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需要一些敬业奉献的教师。就教师而言,许多人原来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也是片断式的,也需要“补课”。“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实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升的过程。 “海南的基础教育发展,尽管与教育发达省(市、区)还有差距,但在新课标的试验中,海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试行国学教育,推广“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认为不会遇到什么障碍和阻力。”张新彦说。 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构筑什么样的平台,对推行国学教育来说非常重要。
王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简要回顾了“中华诵”历程:2007年,主办方组织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10个省市参与,决赛晚会播出后,反响非常热烈;2007年暑假,主办方与央视合作,推出“我爱诵读”暑期特别节目,请小学生来读经典,效果很好;2008年,主办方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除了读经典,还要重习俗,这一年,主办方组织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台晚会,其中清明晚会在江苏录制,请名人、名家包括学生、教师一起,静读经典;到了2010年,主办方组织了6个传统节日的晚会,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外,还增加了七夕、重阳这两个节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