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浅 谈 传 统 文 化 在 作 文 教 学 中 的 渗 透
双辽五中段玉奎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其自豪。传统的文化,与中华儿女的美德相融合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在21世纪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语文教学核心任务之一,语文学科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语言表达单调枯燥,想象力贫乏。内容空洞,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无法表达。其实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况且,人的智力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不能期望着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作家。)平常在让学生多读多写、写了改改了写之外,教师选择作文的内容角度亦有讲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探究古诗文的优美意境,发现学生都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文,学习的兴趣也浓了,经常有学生把自己的想像写成文字,于是我便把古诗文的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效果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古诗文是经过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感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是每个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如果断绝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滋补,舍弃了我们的根,中学生就会灵性凋敝、底气不足、文采黯淡。古诗文深蕴人文内涵,其爱国爱民、心怀天下,其励志抒情、警世省己,其陶冶性情、浸润审美,可以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道德力
量,并且与写作交融互化,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修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品意境改诗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流传至今的古诗文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主旨深远,画面隽永,是初中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重心在写人记事上。古诗文的篇幅有限,提供的信息也有限,但都是一字千“斤”。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写作,对其进行改编。
1、化用古诗文情节,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情节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张晓风在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不是“改编”出了《不朽的失眠》吗?唱红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作为学生想象的平台:“我”在旅途上是如何想念家中的父母妻儿/“我”在萧瑟的深秋回忆在家享受的天伦之乐/“我”回忆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我”落榜后的徘徊失意,无脸回乡„„像《卖油翁》《东施效颦》《口技》《卖炭翁》都可作学生作文的改编“蓝本”。
“„„乌鸦的低吟,划破天空的寂静。妻子在门中扶着母亲,斑白的发偎依着墨黑的发,静立成一尊塑像,向着枫叶飘落的尽头------向着我走远的方向。„„”(学生作文想象“我”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
2扣住主题绘场景,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或不会描写。描写有关于人物和环境的,学生多忽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学生多忽略自然环境的描写。但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在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中更是主体。而古诗文写景佳句多如牛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写作,浓彩重笔描绘这些场景,既是对古诗文精华的深度吸收,更是学生模仿描写学会描写的二次创造。
二、“补充”情节,提高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展现自己个性的文外之“言”。像《木兰诗》中有关花木兰在战场的多年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抓住这一细节,进一步刻画木兰形象,“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战场上花木兰英勇坚毅、机智无畏的女英雄形象。
三、“续写”也是记叙文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很多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古诗文进行作文训练,完成二次审美创造。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从文本中感悟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其想象创造亦是千姿百态的。新课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
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在教学《卖炭翁》时,学生对卖炭翁的悲惨命运表示关注与同情,对造成卖炭翁悲剧的原因亦有一定的认识。文章在“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处结束。卖炭翁的命运将会如何?续写《卖炭翁》,有的学生想象卖炭翁在炭被抢后衣食无着,屈辱难尽,无脸回家对妻儿有个交代,便用这“半匹红绡一丈绫”上吊了,用结束生命的方式向黑暗的唐朝宫市抒发无言的控诉;有的学生想象卖炭翁在漫天的飞雪中又饥又累又辛酸,找不到一点果腹温暖的希望,像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冻死了;有的学生本着善良的愿望让卖炭翁得到清官的救助,暂使全家人免遭冻死饿死的厄运„„
“太阳渐渐西斜,风,无所忌惮地划过山坡,扯落枯枝上仅有的黄叶,微融的雪与灰泥被车轮碾过,搅和在深深浅浅的车辙中。一头老牛迟缓地在这泥泞中移动------卖炭翁手中的鞭子不知什么时候滑落了,目光如一颗灰黑的小石子嵌在苍黑的脸庞上。妻子在倚门盼着,女儿在倚门盼着,盼着这满满的一车炭能换来几斗米,能换来几尺棉,好挨过这个饥寒的冬天。妻儿的盼望全落了空„„一行浊泪滑出,回想这几年起早摸黑,没吃过一顿像样的,没穿过一件暖和的;而“宫市”是越来越猖狂,这世道分明是不让人活了!这一尺红绡,这半„„半„„,能当饭吃!能当衣穿!
天色暗了下去,风,叫得更响了,路边的一棵树上,隐约可见一红绡的结,结上挂着一个僵黑的身子。”(学生作文想象卖炭翁用上吊结束生命)
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刻挖掘,又融入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价值观。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
四、换个角度看诗文,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鉴赏,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逆向性想像是最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想像,在《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出而复寻,“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渔人带着众人探寻桃花源,找到了,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向桃花源中的人“取经”,经过努力,武陵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怡然自乐”,俨然另一个桃花源;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大肆掠夺,桃花源变得鸡犬不宁;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大规模移民,有限的资源承受不了过量的人口的生活消费„„“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带着自己的积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与古诗文的作者对话,与古诗文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在对话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古诗文教学融入作文教学之中,这既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但在“改编”古诗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以翻译代替想象的倾向------囿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性格上的惰性等。如何让学生摆脱逐字逐句的翻译呢?我在教学中渗入了学法指导:一是在详略安排上找差异,如改写《卖炭翁》,原文中有南山烧炭、夜雪驾车、木炭被抢三个片断,可以让学生对木炭被抢的情节进行详细叙写,既有环境,又有人物;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皆可重彩描绘。二是在叙述顺序上找变化。可从泥泞的雪路上卖炭翁的回忆与对未来的遐想入题写;可从卖炭翁与宫使刹那间的对峙入题写;可从卖炭翁木炭被抢后的伤心欲绝入题写。
部分学生想象展现不开,只有文中之人,文中之景,如何让学生面对有限的文本激活无穷的想象,可让学生在时间空间的坐标上延伸并添加人物、事件。如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发散想象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十个字包含的内容情感不亚于张洁的长篇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哪儿去了》。我们可以给学生这么一些要素:时间---晚上,最好是深秋的晚上,地点---陋室的油灯下,人物---我和母亲,事件---母亲在我临行前为我赶制冬衣。一篇感人的记叙文的题材已具备了,接下来就是构思问题了。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古诗文进行作文教学的一点有益的尝试,在作文教学中紧紧抓住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多运用多总结多反思,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服务。
第二篇: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通过集中收听《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到受益匪浅。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细品《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大营子中学
温宗师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一、学习《国学》让我提高素养,懂得修身养性
传统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学习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三、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
第四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绵延千年,未曾中断。它独特的 生命力使它在当今时代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国人。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中儒家文化一 直居于主体与核心的地位,儒家文化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人的人格方面 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同样,在公务员的行政人格的培育中,儒家文化也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本身包含着许多优秀的行政伦理思想,它关于 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现在研究行政伦理仍有借鉴意义。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中国国 民以及封建官吏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影响仍然 继续发挥着作用。研究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于现代公务员优良行政人格的培育具有十分 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内圣外王
儒家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自其创始人孔子始,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形 成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体系。而儒家理想人格 理念是儒家学说中伦理思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基 本内涵就是“内圣外王”。“内圣”是针对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而言,“外王”是针对个 人在社会中的事功而言。前者是指个人作为主体加强自身的心性修养,通过性格、道德、品性等方面的省察和修炼,达到高尚的人格精神境界;后者则是指个人道德、品行的推 广和发挥,即发扬个人的个性品质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内圣外王” 就是指达到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一致与和谐,这也就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其二:“外王”,即一个人在社会或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以及能力的体现。孔子认为,够臻于“外王”境界的人应该是“修己以安百姓”这阐明了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一致与和谐———首先要修己,拥有强健的心志和崇高的德行,然后才能博施济众,立治国安民的功业。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之本在身”,要求“修其身而天下平”
[14],只有真正做到修身,才能“亲亲而
民,仁民而爱物。”
[15]
可见孟子的“外王”同样也是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之上的。
是,虽然孔孟的思想主张中都指出“内圣”与“外王”两方面都是理想人格的重要组 部分,但是真正提出“圣王”这一概念的却是荀子。荀子论述道:“圣也者,尽伦 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尽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16]
只有集两
尽”于一身的“圣王”,才能做到“臣使诸侯,一天下”
[17],实现“平正和民之善,万之众而博若一人。”
[18]
能够将亿万人安定下来,团结如一家人,这样集完美道德和
会功德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才是“圣王”。
1.儒家理想人格理念为古代行政人格培育提供了主流价值取向
2.2.儒家理想人格理念构筑了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基石
3.(2)儒家理想人格理念是封建教育制度运转的轴心
(二)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古代官员行政人格的积极作用
1.塑造了品德至上的道德性人格
2.培育了积极入世的进取性人格
3.塑造了舍生取义的强健性人格
(一)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现代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形成仍然具有民族
文化传统影响力
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个体性的体现,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 的道德行为选择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道德完整性。作为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不同个体之 间是存在差异的,因他们的个人修养、品德素质的差异而不同。也可以说,行政人员人 格形成的关键还在于他们自己。但是,行政人员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其人格的形成不可 能在封闭的自我环境内完成,必然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影响行政人格形成的外在 因素主要就是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行政人格的形成 与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管理体制与模式受 到极大冲击,对行政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背景 下,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儒家学说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次政 权的更迭与稳定、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事实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已经 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血液中。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顽强生命力的独特民族,而儒家的人文精神,伦理价值,人格思想是传承中华文明的 火炬,要理解中国的历史,要把握中国的现实,就必须客观认识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儒家理想人格理念中的一些鼓励积极入世、承担责任、重 视道德修养的内容放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的一些鼓吹恭卑顺从、官 僚专制的内容虽然已被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所抛弃,但由于文化堕距的存在,仍然在潜层 次上发挥着消极的影响。因而,必须正视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抛弃、改革其消极保守的因素,继承、发扬其积极优秀的因素,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行政人格。
结语
现代公务员的行政人格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 儒家文化在人格的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正视其潜在的双重影响。在科 学、辩证地分析儒家理想人格理念的基础上,做到扬长弃短、去芜存菁,使之在现代行 政背景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代公务员行政人格的构成除了文中所提这些内容之外,还
包括效率、民主等诸多要素,而这次内容在儒家文化中或从未提及,或言之甚少,因而,我们在借鉴儒家文化构建现代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儒家文化不 是一剂万能的良药。我们应在扬弃儒家理想人格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先进行 政理念,使二者有机结合,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塑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行政人格。
第五篇: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文化,我们的骄傲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灿烂的文化,我们的骄傲》。中国这个令无数人骄傲的字眼,中国在这个96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诗篇的花朵撒满了大地,种种的历史文化都令我们惊叹不已!
唐诗宋词,诗篇古文,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华璀璨的瑰宝!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使得多少文人骚客千古吟诵;斗酒千篇的李白的《静夜思》赢得多少海外游子发出同样的感叹;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亲,让天下的妈妈声泪俱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卯轮台。”是千古佳句;一腔热血的杜牧唯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激起了多少战士奋斗的决心!
四大发明,见证了祖先的无限智慧!指南针,带领我们走出迷失的方向,茫茫大海,无边沙漠,茂密森林,是它带我们走出迷失的方向;造纸术,让我们的书法有了更新的进步;火药的来临,让我们告别了艰苦的人工扩建,迎来了快捷的一面;印刷术,改变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在甲骨文的终点上有我们祖国童年的足迹;在布满岁月的四大发明上有我们祖国豪迈的青春。我们的书法,见字如见人那字字铿锵有力,方方正正那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为人吗?我们的诗歌,句句露真情,挥洒着我们的壮志,那不正表明了我们丰富的情怀吗?
同学们,我们铭记历史,但未来的灿烂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我们一其努力,创造更辉煌的诗篇!
谢谢大家!
仙降镇小 六(4)班 林心怡
(林心怡同学用这篇演讲稿参加校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