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教育中的尊师重道
研讨会宣传组
编者按
东方文化是道统文化,其全蕴之所在,即紧紧围绕生命而为学、为人,故其超越名词、概念,专为成就完善人格之君子而建立其文化理想。要想实现东方文化复兴,首要就是再续道统,而道统的复兴,必要重树师道尊严之传统——因师之所在,即道之所在,即生命之所在,即文化理想之所在。故重道者,必先尊师。因此,重拾尊师重道之传统,阐明与发扬师道精神,是当今推广新国学教育、建设新式书院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3年6月23—24日,首届新国学教育发展研讨会将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本届研讨会主题为“新国学与书院教育”,将邀请全国各地的新国学书院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书院办学和教学的文化实践者,以及在书院研究领域享有声誉的专家学者,共同就新式书院建设、新式书院办学、新式书院教学实践等议题展开探索和交流。值此研讨会召开之际,组委会宣传组撰此《新国学教育中的尊师重道》一文,作为抛砖引玉,希望长期关注新国学课程推广及新式书院探索与实践的诸位同仁一起切磋思想、观点和实践成果。
一、何谓“新国学”
首先,开宗明义,阐明“新国学”之定义:所谓“新国学”,即扎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探索东方文化内涵的科学[1]属性为目的,不断提炼传统心性学问、实践心性工夫这一东方文化之精髓,以此确立并完善传统心性学问的科学属性与内涵。“新国学”体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科学语言诠释传统心性学问经典;二是对以“六经”为源头的中国本有经典学术的新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任何一门学问的建立、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与西式学统教育相比,以新国学为代表的新中式教育,更加凸显了师者之价值与意义:东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道统传承,而非表面意义上的学统传承。何以故?学统传承知识,传承技能;道统传承人格,传承生命。故道统之所在,人格、生命之传承,必然离不开尊师重道。
在生命科学经典著作《以心传心》中,对道统传承有详细的阐述,限于篇幅,此处仅摘引精要段落:
生命远远大于知识和概念。我们现在学了一堆知识、概念,都是用逻辑去理解,不是用生命去理解。在东方古人的心中,传承知识是次要的,一起步就传道、传人格、传理想、传格局、传境界、传胸怀、传智慧——我把我做人的高度和境界传给你,我把我对理想的忠诚传给你,我把我对理想的坚持传给你,我把我道德的操守传给你。传这些“道”的同时,顺带着传一些知识给你。“道”的东西如果没有了,知识学得再多,也是一个灵魂上的矮子、人格上的侏儒。宋代大儒陆九渊说过:“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即使我不识一字,我照样也可以堂堂做一个人。[2]
因此,新国学研究的目的及属性决定了道统传承必然在东方文化的修学中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本文兹就“新国学教育中师道尊严”之传统及特色略述一二,以求方家指教。
二、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师道”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华文化中“师道”之发展,内容援引自南怀瑾先生《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一文:
师道的尊严,自三代开始,就与“君”“亲”并行。所谓“作之君,作之亲。”同时也是要“作之师”的。自东周以后,受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万世师表的典范和尊师重道的观念,便与“君道”分途而立,但与“亲”道仍然是互相呼应。秦、汉以后的“传经”和重视师承的风气,逐渐趋向狭小而发生流弊,但这种优良传统精神依然存在。魏晋南北朝之间,师道渐趋式微,后因新兴佛教重视师承的作风,以及政治体制上确立了王者尊师的礼仪,“师道”为尊的精神又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到了中唐以后,韩愈写了一篇《师说》与《原道》,重开尊师重道和重视师儒的风气。由于儒、佛两家学风的影响,到了宋代,理学兴起,新的尊师重道的面目便从此确立。上述发展在“四朝(宋、元、明、清)学案”和“五种遗规”等书,资料俱在,在此不必多说,因此自明、清以后,各阶层社会重视“师道”的观念普遍流行。过去许多家庭的中堂,供奉了一个宗教式的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也便由此而兴。所谓“一日从师,终身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师”的美德,也便为大家所乐道。[3]
从上述引论,不难发现,“师道”传统自始至终都是华夏一脉文明的特色,从夏商周一直持续到民国末年。随着全球迈进工商业文明,西学东渐风潮兴起,使得东方文明整体出现衰退,传统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师道”传统随之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当前,全球整体处于工商业文明发展之新阶段,科技与消费成为时代表征。这场始自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世俗化人文运动,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逐渐将人类的精神与心灵物化。与之相伴随的是,西方制式教育取代中式生命教育,“工具理性”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师道尊严”从此鲜少提及,以致于作为道统传承的主体和传承对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降格为所谓西式的“平等”关系,甚至严重异化为商业关系,这就导致了师德师风被严重忽视,师不在师位,学生不在学生位,几无尊师可言。种种扭曲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很多现代人即便接受了很高的教育,但依旧灵魂瘫痪、人格破碎、心智不成熟。师道不存,也使得东方文化一再萎缩、式微、被边缘化。
三、正视东西方教育之区别
新国学从世界的眼光和格局来理解东、西方教育,并指出,中西式教育因各自传统和特色不同,使得对老师这一重要角色的定位出现显著差异。在西式教育中,学(识)高者为师,师生之间强调关系平等,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无情感连接并不影响知识学习;而在中式教育中,德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为师者必得“师道尊严”,才能垂范经典,示现圣贤境界,求学者必须做到“尊师重道”,才能实现师生之间人格、境界、操守和品行等的传递和传承。
师道尊严是东方传统文化之魂,是所有人的生命之根。先有根深,方有叶茂。有了师道传承,我们的精神才不至于散逸,人生才不至于蹉跎,生命成长才不至于失去方向。正因如此,尊师重道、恢复师道尊严必然是书院建立和运行中的首要大事。
在以传承新国学为核心体系的新式书院中,明“尊师重道”之理是每一个学习者踏入东方传统文化学习的第一课。学者通过系统学习以《皇冠瑜伽》《师道与传心》等为代表的系列课程,会越来越明白: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传递和积累,更是靠师生间心与心的传递而实现生命对生命的传承和再现。
当今时代如欲复兴东方文化,唯有学统与道统并重,并以道统为宗,重树师道尊严,如此方有可能。因此,建设作为学统与道统之载体的新式书院是东方文化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四、识别两大误区
在大力倡导恢复“师道尊严”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识别容易出现的两类问题或误区:
(一)区别尊师重道与个人崇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务必要给老师以应有的身份、自由、尊严来改造、成长学人的身心。这里要强调的是,老师行使的是塑造灵魂的使命,尊师重道只与我们的身心成长有关,与非理性下的个人崇拜不是一回事,不可相提并论。某些不了解东方文化的人很爱拿这一点做文章,认为这是封建残余,是奴性的表现,是制约中华民族振兴的弊端。此类误入歧途者,可详阅韩公的《师说》一文,对于从师求学之理,文中给予了精彩的论述。
正确认识尊师重道与个人崇拜之区别对每一个走进东方传统文化的新人来说都很重要。其辨识之核心在于:从学生的角度判别是智信还是迷信——智信是建立在理明法透基础上的信任,而迷信则是在无明和非理性主导下的盲目崇拜;从师者角度判别是尊师重道还是个人崇拜——观察此师者是标榜自我,还是实践无我。高明之师必是时刻实践无我、无为、无执的典范,而那些好为人师的宵小之辈必以自我为中心,以诡诈为手段,迷惑大众以达欺世盗名之目的。
(二)区别形式庄严与道德觉醒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可以观察到,尊师重道的精神和风气,只有在小学生的身上还可以见到,一开始进入中学,就渐渐地淡了,到了大学,甚至连影子也看不见了。可见在新式书院中,恢复尊师重道任重而道远。而复兴东方文化、恢复道统传承,必以尊师重道为基础,需要一个由外至内的过程。新式书院不仅注重学者在新国学理论上的理明法透,更强调在学习中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中,要把学习到的义理行出来,知行合一,让义理知识与学习者的身心相结合。
尊师重道在外表现为严格的礼仪上的规定,在内则是通过注重礼仪,彰显其文化内涵,以期唤醒内在的道德内涵和生命内涵。尊师重道不能只停留在礼仪上的尊敬师长,儒者提倡尊师重道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后学者当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下学而上达,借事物以明义理,论学术以显扬道心,始终是儒家千古不易之宗旨。就如《〈中庸〉心要》所言:
儒家圣贤们依于内外互动之理,一方面非常重视外在的文明文化之性质与内容,极力传承与弘扬礼乐文教;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内在的觉醒生命与发明良知,为外在的礼乐和文明指示源头与根基,同时为外在的文明文化指示归宿与升进发展之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也。[4]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强教必先尊师。在基层,为了恢复以书院为载体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传承,让中、西式教育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新国学教育的实践者们为了重树师道尊严而奔走呼号,以期让道统传承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消除大众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
今日之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承载着光辉人格、彰显良知的作用。新式书院若想在第二轴心时代成为让人心向往之的人文高地,成为影响人类文化思想走向的精神圣地,回归道统传承、重塑师道尊严是必经之正道,在此正道上展开的各种探索与思考才能不失宗旨与方向。东方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用内在生命来传承的学问。只有尊师重道,以生命传承生命,时刻不离心性之彰显、道德之唤醒,书院才不至于徒有其表,教育才不至于偏离了化育人心、传承文明之旨。
注:
[1]心性学问对应的研究领域,即生命科学。根据人类认知对象的不同,可总结出三类认识:人对自然的认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人对自身的认识。人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出各门自然科学。所谓自然科学,即对自然界、物质、物理之间的关系与规则等进行探索的科学体系。人对社会的认识,发展出各门社会科学。所谓社会科学,即对社会规律、法则和演化历程等进行探索的科学体系。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应该有一门科学,那就是生命科学。所谓生命科学,即对生命内涵诸法则与属性等进行深入探索的科学体系。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起源和发展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科学则一直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2]潘麟:《以心传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121页。
[3]参见南怀瑾:《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
[4]潘麟《〈中庸〉心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第229页。
《重树师道尊严》
图片|红山良知书院,禁止商用,违者必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