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东亚视域下韩国学的生成、接受与解读”国际学术会议于2019年5月24至26日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韩国首尔大学、高丽大学、檀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圆光大学、仁荷大学、庆熙大学、西江大学、庆南大学、全州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日本新泻县立大学以及中国文化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南昌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烟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收到会议论文32篇。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朝鲜语系李翔宇老师主持,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负责人李海英教授、韩国圆光大学金在湧教授致辞。
■■■■■
2019年是《凡尔赛条约》签订100周年,一战风云叱咤百年,东亚格局沧海桑田。本次国际学术会议聚焦东亚文明交流,研究领域横跨人文与社会,时间涵盖古今,为东亚文明研究领域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主题为“东亚视域下韩国学的生成、接受与解读”,与会学者围绕“跨越国境的交流与文学生产”、“解放前后的韩国文学与中国”、“东亚移民与多文化共存”三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与坦诚的交流,会议气氛热烈、成果显著,达到了会议预期目的。兹将与会学者相关学术观点表述如下:
现代组
1、 金在湧(韩国圆光大学)
归乡与离散:满洲国与南北文学——以朴八阳与廉想涉为中心
面对战后朝鲜半岛无法成为统一的独立国家的结局,在满洲的朝鲜作家必须在南与北之间做出抉择。最终,朴八阳选择了朝鲜,而廉想涉则选择了韩国。通过解读两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在解放后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选择了朝鲜的朴八阳的作品在冷战的压迫下不能再现满洲国文化,选择韩国的廉想涉的作品因政治意识不能完整再现满洲国文化。
2、 波田野节子(日本新泻县立大学)
引扬——向日本移动:以加害、被害意识研究为中心
随着二战的结束,处于世界各地的日本人开始返回日本,这种行动被称为“引扬”。战后以引扬为题材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其中讲述作者本人引扬体验的作品有较强的主观性。以引扬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本人对战争的理解从“被害意识”到“加害意识”的转变。当前,虽然随着引扬一代的去世引扬题材的相关创作逐渐减少,但是对于引扬的研究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3、 金真禧(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金北原的文学史复原与解放时期活动
朝鲜文学史上对金北原的记载并不多,关于金北原的研究也较少。在解放前,金北原曾以北原樵人的笔名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展现了对日本殖民压迫的抵抗精神。1935年以后,他以本名发表诗与小说,展现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揭露与批判。解放后,金北原创作的作品则多与朝鲜民主社会建设有关。
4、 金钟郁(韩国首尔大学)
磐石的记忆:朴荣濬的满洲体验与归还小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磐石”是吉林省的一个小县城。1928年朝鲜社会主义者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共同开启反帝联合斗争,“磐石”正是这种联合斗争的象征。作家朴荣濬曾在磐石生活过一段时间,随后返回祖国。在满洲创作的作品与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的中心思想也随着作者本人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变化。
5、 邓倩(中国海洋大学)
回归的身体,无法回归的身份认同——解放后归乡叙事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研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朝鲜半岛迎来了解放。在战争中被掠夺走的女性也得以回到故土。然而由于“被掠夺”的经历,她们不得不迎来不一样的命运,也必须面对重寻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严兴燮与孙素熙的作品中出现两位名字相同的归乡女,严兴燮作品中的归乡女最终成为建国运动一员,而孙素熙作品中的归乡女最后则脱离男性走上寻找做身份认同的道路。
6、 崔贤植(韩国仁荷大学)
“青年的命运”,满洲和平壤的场所性——金朝奎的满洲国~解放期诗篇
朝鲜诗人金朝奎(1914~1991)的生活和文学在地理上徘徊于朝鲜和满洲地区,生活区域先后经历了朝鲜和满洲地区。解放后回到平壤的他因受到 “反纵波斗争”的牵连,移居惠山,后在惠山离世。伪满洲国时代的朝鲜青年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个是克服沉郁的殖民地现实的超现实主义,另一个是突破殖民现状的渴望和希望。金朝奎的作品表现出的是他对打破殖民现实不抱希望。
7、 jerôme de wit(德国图宾根大学)
中国建国初期朝鲜族身份认同的文化性创造:以金昌杰作品为中心
1945年以前,相当数量的朝鲜作家移住到被日本人占领的满洲。1945年8月,帝国主义体制崩溃的同时,共产主义的思想迅速在这片土地传播。大部分作家决定回到朝鲜半岛,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Jerôme教授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年间金昌杰的作品的分析,主要研究了延边地区伪满洲国统治的残留问题。
8、崔一(延边大学)
李旭的离散与定居
在“在满朝鲜人文学”中,李旭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与满洲大部分朝鲜文人的故乡归还不同,李旭选择了留在满洲,而他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至今还未被人们找到。崔一教授主要分析了1945年8.15之后,到1950年代李旭的诗的意识流动及其变化。
9、 李福实(韩国高丽大学)
解放前后剧作家金镇寿的履历与满洲认识
1936年以戏剧《路》出道的剧作家金镇寿,于1938年到达满洲地区执教并进行戏剧创作活动。这一时期金镇寿的满洲意识通过短片小说《残骸》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解放后回到首尔的金镇寿,试图忘却满洲经历。然而,满洲对于他是一个想忘却但又永远不能忘却的空间。
10、张秀蓉(中国文化大学)
金石範小说中再现的关于4.3事件的记忆与空间认识——以早期作品为中心
金石範从1950年代开始,以4.3事件为素材来描写济州的历史现实。张秀蓉教授以解放后在日韩国人代表作家金石範,以及他关于在韩国被视为政治禁忌的4.3事件的描写为中心,探讨他对于4.3事件的记忆与空间认识,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
11、朴春兰(四川外国语大学)
《光复的后裔们》研究——以光复后中国东北朝鲜人社会的动向为中心
日本战败后,国际秩序发生新的变化,东北地区沦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角逐场。此时,移居到东北的朝鲜人群体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返乡与定居的问题。选择在东北定居的朝鲜人,比起故乡这种精神上的需求,他们更渴望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满足,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与房屋,在东北建设第二故乡。
12、谢琼(美国达特茅斯学院)
在祖国的周边书写祖国:金学铁及其中国批判
过去关于中国朝鲜族作家金学铁批判中国的长篇小说《二十世纪的神话》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出发,谢琼老师则将这部小说当做一个边境/边界写作的范例来研究,力图考察这位作家如何在中国的周边、与他国交界的边境去想象和批判社会主义中国以及他的边境处境是如何成就又限制了他的写作的。
13、千春花(韩国圆光大学)
从移民到离散的旅程——以金昌杰的光复后作品为中心
金昌杰作为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先驱者与开拓者,六岁开始跟随父母移居满洲,是在满洲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从小接受的是满洲的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编入新中国的朝鲜族的一员。他创作了建国以后朝鲜族文坛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新村》,贯穿该作品始终的情感基调是对新国家的赞扬与感激之情。解放之后,教师出身的文人金昌杰在理念上认同社会主义,但是未能得到组织上的认可。
14、任秋乐(韩国高丽大学)
孙素熙的满洲叙事及其意义——以解放期小说为中心
1939年来到满洲担任《满鲜日报》学问艺术部记者的孙素熙,1946年发表的《逃避》以日本人经营的聚齐了日系、满系、鲜系职员的公司为背景,着重刻画了在满朝鲜人作为流浪民族受难的屈辱历史。《界限》描写了由记者、医生、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朝鲜人中产阶层1945年8月12日为避难逃离新京,解放之后又返回新京的旅程。1948年4月在《新天地》上发表的《梨罗记》,通过备受压迫、逃离满洲的女主人公梨罗,展现出满洲女性的生活状态。
15、李海英(中国海洋大学)
日本·首尔·平壤·北京·延边:1945~1954年金学铁的移动与创作
解放空间下,文人们都在为过去的亲日行为做自我反省。在这一特殊时期,金学铁登上了朝鲜文坛。其在北朝鲜创作时期作品中目前唯一能够接触到的作品《泛滥》将韩国游击队抗争描述为在金日成将军为首的劳动党中央的指导下进行的斗争。作为政治逃亡的最终目的地,延边被认为是金学铁的理想与现实交汇的命运的空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说吧,海兰江》,将1931年秋-1932年冬这一时期延边朝鲜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秋收·春荒”斗争形象化,将自己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延边这个理想乡。
❖现代组会场
古典组
1、申翼澈(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金昌业·李器之与中国文人的交友及其特征
金昌业的《燕行日记》和李器之的《一庵燕記》在18世纪的燕行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品中都有与清朝文人交好的记录,并对西方有了全新的认识。金昌业对花卉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李器之则更侧重于汉诗交流。
2、金红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南国商学院)
译官崔昭的《荆菴文略》考察
《荆菴文略》主要由三卷构成。第一卷被称作《焚余稿》,收录了文章7篇左右,仔细阅读就能发现,里面暗含崔昭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第二卷被称作《读史漫论》;第三卷有17余篇文章,内容相对较为杂乱,所以被称为《杂著》。二、三卷涉猎内容广泛,包括历史、人文、治国方略及人才录用的方法等。
3、尹在焕(韩国檀国大学)
18世纪上半叶燕行录中出现的交叉认识及对下民的描写
朝鲜18世纪的对清认识与17世纪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对清朝的认识从金昌业所撰的《燕行日记》开始崩塌,并在李器之时期逐渐扩大,最后在李义凤时期回归到保守。与之相反的是,朝鲜文人对西方的兴趣逐渐增加。同时,对燕行途中遇到的“下民”的描写从积极变为否定。但是,并不能将燕行录出现的种种变化视为当时的普遍现象。
4、韩东(南昌大学)
朝鲜后期《随园诗话》的流入和崔瑆焕《性灵集》的编纂
进入19世纪以后,诗人间掀起了解读袁枚的热潮。崔瑆焕在《随园诗话》的影响下编纂了《性灵集》。作品抛除以前陈旧老套的创作风格,不拘诗人的性别、身份、和诗歌的体裁,但凡是表现出“性灵”特点的作品全部收录。《性灵集》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后代流传。
5、赵隆熙(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金昌业的燕行与千山体验
朝鲜使臣对辽东地区怀有亲切之感。从山海关出来以后,将依次经过阁山、医巫闾山、千山等名山。金昌业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登上了千山,与在千山认识的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沉醉于自然美景。虽然也有对明朝灭亡的感怀,但表露出来的更多的是沉迷于山水,欣赏大自然的开阔胸怀。
6、任明杰(中国海洋大学)
《乙丙燕行录》小考
洪大容的《乙丙燕行录》是18世纪北学派燕行录中唯一的谚文燕行录,有学者结合其中对中国女性的描写推测洪大容是出于对妇女的照顾而创作了该燕行录。任明杰教授从内容和作者生平等方面出发,认为仅凭谚文创作这一点很难断定洪大容是出于对妇女的照顾创作了《乙丙燕行录》,这一观点是否妥当需要更加深层的考察。
7、申正秀(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赵冕镐的《礼十一石》〉研究——19世纪寿石文化研究试论
赵冕镐的《礼石》三连作是韩国奇石文化中突出作品,申正秀老师围绕其三连作中的第一部作品《礼十一石》,通过对与赵冕镐有寿石文化交流的朴珪壽与朴瑄壽兄弟的分析以及对赵冕镐“礼石”与北宋书画家米芾“拜石”行为差异的分析,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东亚,揭示了赵冕镐对寿石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阐明了赵冕镐“礼石”的意义。
8、张坤(烟台大学)
《西太后传》研究
《西太后传》是描写清朝末年,在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背后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的作品。《西太后演义》是蔡东藩于1918年创作的中国小说,韩文版的《西太后传》是其翻译版本。尚无资料表明《西太后演义》是如何流入韩国并被翻译的,但从当时《承政院日记》与《独立新闻》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们对慈禧太后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张坤老师通过对比中韩两部《西太后传》,揭示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翻译手法以及该作品是如何塑造慈禧太后的形象的。
9、白晋宇(韩国全州大学)
从文集序文角度看18世纪后期清朝文人与朝鲜文人的间接交流模式
18世纪后期,随着朝鲜王朝与清朝的交流日渐频繁,朝鲜的许多文人邀请清朝作家为自己的作品作序。白晋宇教授从相反的方向着手,主要研究朝鲜文人为清朝作家作序的情况。通过极少数例子,发现当时朝鲜与清朝的知识阶层之间,不仅仅存在着直接性的交流,也存在着间接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可以说是超出了人们对古代文化交流的想象。
10、田娟(中国海洋大学)
做官的隐士——海左丁範祖的“仕隐”生活与诗的形象化
丁範祖字法正,号海左,朝鲜英正时代官僚、文人。丁範祖虽然步入仕途较晚,但其仕途较为平坦。然而,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丁範祖给人一种强烈的“隐遁者”的印象。田娟老师通过观察丁範祖诗中回归田园后的隐逸生活的描写,从文学史·文化史的角度揭示了当时朝鲜的隐居文化与山水田园诗传统的同时,阐明了丁範祖的诗歌对山水田园诗传统的继承与其体现的一种”净化的美学”。
古典组会场
移民组
1、 赵廷祐(韩国庆南大学)
梦想着多元文化的人工国家:伪满洲国移民地的民族关系构成及战时管制
赵廷祐老师以朝鲜总督府向伪满洲国的移民活动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朝鲜总督府的移民政策和实际执行情况以及1936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等不同时期伪满实际统治集团对朝鲜移民的政策态度变化和伪满各民族关系的变化。
2、曹善玉(中山大学)
浅析在华韩国独立运动妇女团体及其活动 —— 以上海爱国妇人团和妇女服务团为例
1919年三一运动之后,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韩国爱国人士纷纷来到中国寻求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其中不乏韩国女性的身影。她们在中韩共同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曹善玉老师以上海爱国妇女团和朝鲜义勇队的妇女服务团的在华活动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在华韩国独立运动中的女性和女性团体的活动及其影响。
3、 高承龙(延边大学)
散居地区中国朝鲜族的迁移和定居——以桂永梓的《原色记忆》和赵凤彬的《我的人生自述》为分析对象
高承龙老师以桂永梓的《原色记忆》和赵凤彬的《我的人生自述》这两部反映散居地区朝鲜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考察中国朝鲜族的国内迁移和定居,找出并解决迁移定居遇到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4、 宋锡源(韩国庆熙大学)
战后日本对“中国残留孤儿”出身归还同胞的支援政策
日本战后未被遣返而被中国人收养留在中国的人被称为中国残留孤儿。宋锡源教授主要分析了日本政府对中国残留孤儿归国以及归国之后语言学习、社会适应、养老保障等方面提供的支援政策。
5、 郑英喆(韩国西江大学)
金正恩时代朝鲜教育的变化和南北交流的启示
金正恩时代,朝鲜在多个领域显现出了变化的态势。教育领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整体变化的现实,也因预示了朝鲜的新面貌而值得关注。通过观察朝鲜教育的变化分析朝鲜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思考在南北交流中应如何推进和推进怎样的交流合作。
6、李华(延边大学)
在广州居住日本人的上网和日常生活情况
随着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数量的持续增加,中国也迈入移民流入大国的行列。李华老师通过对定居广东的日本人的深度采访,了解他们使用网络、适应中国社会、为子女提供教育等移民后的实际生活状态,并对移民流入大国——中国和向中国移民的日本人的特点进行分析。从日本来中国定居的日本人大多是被企业派遣到中国的公司职员,这种移居生活时间平均不超过五年。
7、李翔宇(中国海洋大学)
新聚居地朝鲜族的民族教育研究
李翔宇老师通过分析新聚居地朝鲜族的民族教育情况,探索今后民族教育发展方向。首先分析了朝鲜族分布的变化态势和现状,然后以青岛为例,从教育费用、教育理念和方式、教育内容和课程、教师组成等方面分析了青岛朝鲜族民族教育现状,再分析了家长选择朝鲜族学校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
移民组会场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