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在《周礼·春官·乐师》中记述: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当时,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后来,国学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专指太学、国子监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潮,一些文化大家为保护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粹而开始和西学论战。
当时,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便提出新的“国学”概念,用它来指代“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主要内容是小学,包括训诂、文字、音韵,除此之外,还有经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后来,国学的范畴愈加广博,分类的方面也多种多样:如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则分为先秦诸子以及儒、道、释等,并以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则列从属地位;如以《四库全书》分,则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而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现今我们所提的国学,内容更加广泛,是指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的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与学术体系。
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国学的范畴包括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
传统的国学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长河中它几经沉浮、命运多舛。尤其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内,中国从一个强盛的帝国沦落到不堪一击、备受列强欺侮的弱国,巨大的反差,使人们将落后的矛头都指向了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等。
于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如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西学东渐时期等……国学可谓历经风雨和劫难。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大家都知道,是南宋一代圣人理学大师朱熹所作,这首诗富有哲理,朱熹当年写这首诗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他想到的是什么?
他想到的应该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一潭死水,它像一面镜子在天光云影里徘徊。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是多么地丰赡而渊博呀。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个“渠”字不光理解成水渠,这应该是个代名词-指问他。
我问他,这池水为什么这样清,因为有源头的活水,这个源头的活水,这就是朱熹所一贯坚持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经典。
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中华民族的优秀经典应该永远心怀敬畏之心,因为这个都是我们列祖列宗传递下来的,一些非常精粹的思想,一直到今天它的生命之树长青,它永葆它美妙的青春,保持这种生命力。如果从孔子以后,我们再选几个里程碑的人物,我们可以选汉代的郑玄、毛亨,也可以选董仲舒,然后就得选朱熹、王阳明……。
汉武帝时候的董仲舒,他使儒学能够成为一个独尊之学,到了朱熹的时候,他真正地把《四书》确立了一个至尊之位。
当时,朱熹把《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结合起来,写出了《四书章句集注》。后来,这部书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书,甚至是明清科举取仕的官方指定教材。
现在大家都讲国学一词的来源。原来,西方人讲中国国学是“汉学”,这个“汉学”其实在中国有个特定的用意,这个特定的用意就是乾嘉之际。
中国很多考据学家们,像钱大昕、桂馥他们就把这个宋明性理之学,认为是“宋学”,而称自己是“汉学”,和今天西方人称中国国学是汉学,其实是两码事。
随着,西方的学问越来越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危机感也越来越重,加上当时西方的势力非常之大,中国那时又非常地国弱民贫。在这样情况下,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感到国家的精华,再也不要丢失了。因此,“国粹”之说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这个“国粹”之说出来以后,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不太合适,他就用了“国故”两个字来代替国粹。
章太炎有个著作叫《国故论衡》,这个《国故论衡》实际上,它是有小学的部分,有方言的部分,也有文学的部分,这本小的薄书大体上包括这三个部分。
还有一个“古学”之说,这个“古学”好像主要是和五四以后新学抗衡。
另外,还有“中学”之说,就是这好像是外国人口气称的。
汉学、中学、古学国粹之学——国学,那么人们渐渐在社会上,有个杂乱使用的时期,而这个杂乱使用的时期有一个遴选的过程,这个遴选的过程呢,就是谁的概括更加广大,更加有意味,慢慢的就约定俗成了。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和中国一个大的学问家徐光启非常要好,而且拉着徐光启入了天主教。当时,这个利玛窦带来的西方的地理学、西方的天文学、西方的水力学、西方的测绘学,他把这些东西都教给了徐光启,他还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这个书籍出来以后使中国人感到西方的那种推演的思维原来是这样的,和中国的感悟思维差距那么大。当然,利玛窦也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给四书五经用拉丁文做过、注,这应该是西方最初知道中国《四书五经》的一个人了。
如果,你对国学的必然无所了解,你会停留在一种皮毛的,甚至于错误的一个领域,那你在这个领域,就不能够畅游,不能够得到自由。还有,就是心灵的情态自由,这个属于大家。大家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个自由属于每个人的东西。
大家要很好地珍贵地宝藏着的一个东西,这就是情态自由,而这个心灵的情态自由可以造就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诗人,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
国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国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人的心灵的问题。
因为,它不会帮助我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为己之学,为了自己快乐。这种为己之学,它将会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不断地丰富,使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净化,那我们的为己之学,它就渐渐地趋近了一个终极的目标,就是利他。
这个为己之学,不是像孟子当初批评杨朱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个为己之学真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宏大的目标。
今天,我们遇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国学热潮,它已超越了保存的视角,而欲以光复之、滂沛之、弘扬之、普世之,国学在新世的殊遇,是它命运的巨大转捩。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阐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由此,国学热开始在中国方兴未艾,国学也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成为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