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
3月份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傅佩荣译解的《大学中庸》,傅教授治学严谨,其学识更是融贯古今中西,创见迭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跟随傅教授去书中慢慢学,细细品。
人到中年 捧读国学
从“叙事者”2020年度书单中看到《傅佩荣译解》时,我就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读国学经典书籍,对于古文功底单薄的我来说,真的是有点力不从心。不怕大家笑话,就是让我完整地读一遍《大学》的原文,都不一定能读通顺。三月份叙事者团队深度阅读这本书,还得写出体会和感想,这可如何是好?
网购的国学经典如期而至,翻阅目录和前言,傅佩荣老师分别在两篇前言里解读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的来源和前辈们的解读。
傅老师强调今天读《大学》焦点在于“修身”,尤其是“修身”之前的四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中庸》书名,取义甚高,孔子在《论语·雍也》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的。
在翻阅该书时,我发现傅佩荣老师在“注解”中借用了很多《论语》和《孟子》中的“金句”。这让本来就阅读困难的我深感痛苦,想要读通《大学》先得读懂《论语》和《孟子》。
我猜想本次领读的李霞老师可能也感觉,肯定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朋友,读这本书感到吃力,好像走进莽莽群山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确实,我平时都是读一些毫不费力的文章和书籍,好比吃现成的肉块。《傅佩荣译解》是“磨脑子”的书 ,读起来就像啃费劲的“骨头”。
所以李老师用一段文字来鼓励我们,
她说:“书有许多种。
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
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
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
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
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惟其如此,
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
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
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虽然阅读之旅艰难,但是必须迎难而上。为了让阅读更有实效,所以决定有所取舍,只攻读《大学》,《中庸》只好留到后期再做研读吧!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据说是曾子述孔子之言,综述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面仅从个人认识的角度,就《大学》一文中的几个关键词句谈谈自己浅陋的理解。
一、大学之道,止于至善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
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
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看到这些文字唯独对“止于至善”一词尤为熟悉。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蒋校长为我们独秀小学确立的“三风”——“学而不厌 谦和文雅 ”的学风;“诲人不倦 博学儒雅 ”的教风;“止于至善 卓越高雅”的校风。
可见蒋校长是参透了《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原谅我的无知,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止于至善”一词来源于《大学》。不读国学真是太浅薄了!
“至善”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论语·宪问》)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而蒋校长是要抵达完美的目标,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确定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后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二、正心修身,格物致知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书中对“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读非常细致。其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就是在修身,只有“修身”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者的先后承续关系强调由小至大,由近及远的修行效果。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内在的学识和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个人认为“修身”这两个字份量很重,这是一个人终身的修行。一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通过眼、耳、手、口、足等各个器官去感知、触摸、感受、模仿、学习,其实这就是“修身”之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内涵。
它们不是分阶段进行的,而是交织互通的,格物就是在学习分辨善恶,能分辨善恶就应该知道诚意正心。说白了,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丰富自己的认知,充盈自己心灵,自然就明白了自己该何去何从。
“修身”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动静、周旋等。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得漂亮。
而有一些人工作不认真,就连扫地都扫不干净,扫不干净也无所谓,最大的问题是不动手。在同一个办公室,我发现那些主动承担洒扫、烧水任务的年轻老师,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是积极向上的,给人一种满心的喜悦,而反之的那些人可以说是颓废、堕落的代表。这就是“修身”的境界还不够,至少算不上一名合格的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多人以为自己读了十多年的书,都大学毕业了,完全能够胜任一名小学教师的工作。他们是把小学教师想得太简单了,也可能高估了自身的水平。
我认为“修身”不仅仅是思想方面,还有学识和能力。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实践的深入,越来越觉得自身能力的不足,越来越觉得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就像李霞老师说的,我们不能把《大学》《中庸》当作知识来学,不能当成一本书来读,而应当作宗教的教义,刻在内心,时刻指导、监督、纠正我们的言行,就是说,要终身践行。
要践行,必须有“参悟”的功夫。
就让我在后续的日子里继续“参悟”,并且付诸实践,丰盈自己和学生们的心灵。
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物就是世间万物,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就如蔬菜水果,按季节时令生长出来的味道就正宗,惹人爱怜。而那些违反生长规律,利用外界手段进行干扰,催长出来的果蔬,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但是滋味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有很多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孩子在瞬间长大成才,想法设法早早地把孩子送进小学,让他接受学校教育,好像进入学校就能学到好多知识,很快成长起来。
古人早就说了“百年树人”,什么意思?说的就是教育一个人成长成才是不能着急的,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当他还没有达到他能接受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年龄,孩子学起来是非常痛苦的。
也许他后来弄懂了这个知识点,但是他付出了别人三倍、五倍甚至更多的时间。那么他就没有了放松活动和娱乐的时间,而且这样的生活将一直伴随他终生。为人父母者有想过这些吗?
人的成长有规律,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就是人类不敬畏大自然所受到的惩罚。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就会受到警告和惩罚,当警告起不到作用时,大自然就开始给人类上课,还有什么比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严重的警示?
国学经典书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非常感谢本月的领读人李霞老师!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引领,我不会去捧读一本国学书籍的,更不会在清晨的窗前大声朗读《大学》。
为了更快地理解文字,我把《大学》的原文抄写了好多遍。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修身处世的智慧和经验;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回看我们学校的“三风”:“学而不厌 谦和文雅”的学生;“诲人不倦 博学儒雅”的教师;“止于至善 卓越高雅”的学校。这是蒋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也是修身为学的准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反思,这八个大字也是孔圣人一生为人为师的写照。
它更应该是我们新时代教师的目标,而唯有读书,且行且思,才能让自己越来越接近这一目标,变得文雅和儒雅。
叙事者简介
刘智琴,叙事者“燃在一起”团队成员,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音乐教师。每节课都给学生不一样的精彩,用美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愿意在叙事者团队中成长,在读写中丰盈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选稿 | 高晶晶
编辑|何俊莹
核发| 刘 军
叙事者QQ群:13883369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