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是近代中国思想界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段,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此起彼伏,构成一道道波澜壮阔的思想景观。而这其中,旨在“使国故现代化”的“整理国故运动”无疑是这个转型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倡导“新国学”的《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成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大舞台。
此前,我们介绍过强调甄明学术,发扬国光的《国粹学报》,今天我们来看看倡导运用新工具、扩展新材料的新国学主张和学术实践的《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1921年底,北京大学评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布《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决定改组原有的研究所,作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业学术、研究专门学术之机构。1922年1月,首先成立的就是国学门,第一届国学门委员会成员为:蔡元培、顾孟馀、沈兼士、李大钊、马裕藻、朱希祖、胡适、钱玄同、周作人。为扩大国学门的影响力,尽快奠定其在国际汉学界的地位,一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也就应运而生——1923年1月,《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创刊号问世。
图1: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
(董作宾(一排左一)黄文弼(一排左五)顾颉刚(二排左二)马衡(二排左三)胡适(三排左二)徐炳昶(三排左三)
创刊号中刊载了马衡《石鼓为秦石刻考》、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顾颉刚《郑樵著述考》、王国维《五代监本考》等著名文章。鲁迅采用汉代石刻画像元素为创刊号设计了封面,而创刊号中更为重要的则是胡适所作的发刊词——《发刊宣言》。在这篇宣言中,他全面阐述了“整理国故”的宗旨,认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主张’ 国学的使命是使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的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宣言不仅使“整理国故”具有了纲领性的指导思想,还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方法:“第一,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第二,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第三,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还具体规划了“索引式整理”“结账式整理”“专史式的整理”三个步骤。使得这篇发刊词成为具有“整理国故”理论体系形态特征的代表性文字,也被后来的研究者们认为是胡适个人学术思想的表达。
图2:馆藏《国学季刊》创刊号封面(鲁迅设计)
图3:胡适所著发刊词
《国学季刊》自创刊起,就因时局和经费的关系变成了不定期刊物,由于政局动荡和学校行政中断被迫停刊多次,然而仍是在艰难地维持,并且刊载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直至1952年12月正式停刊,历经30年,共出版7卷26期,与《燕京学报》《清华学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一并被称为民国四大学术期刊,
《国学季刊》中的文章融贯了胡适在《宣言》中倡导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往往善于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致新知识,既不抱残守缺,又无妄言虚论,代表了当时学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当时学术的研究水准。这些文章被后人学者反复征引,收入各家文集与文选,直到今日,仍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收藏了自1922年创刊至1952年间共7卷24期《国学季刊》(缺藏第6卷2-3期),学者可通过古籍预约申请提阅。
参考文献
1、 胡晓.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3、 张越.《国学季刊》评述[J].史学史研究,1994(1):71-75,80.
4、 张昭军.“国故”如何整理成“文化史”——以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哲学史,2014(3):109-12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