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鲍鹏山的国学讲座为啥这么火?

鲍鹏山的国学讲座为啥这么火?

鲍鹏山的国学讲座为啥这么火?2月20日下午,文化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走进浦东图书馆600人报告厅,开讲他在“大书柜”的第32场国学讲座。自2011年4月首次登上浦东文化讲坛,5年来

2月20日下午,文化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走进浦东图书馆600人报告厅,开讲他在“大书柜”的第32场国学讲座。自2011年4月首次登上浦东文化讲坛,5年来,这位因担任央视《百家讲坛》讲师而成名的国学教授,在浦图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其讲座几乎场场爆满,浦图每每开启最大的600人报告厅,依然难以完全容纳如潮般涌来的听众。

在求快求新的网络时代,鲍鹏山有什么魅力,能够长时间地吸引那么多人花上半天休息日从各处赶来、只为聆听一场传统文化的讲座?为什么这股文化热潮,能够在浦东图书馆这样一个文化地标里不断汹涌?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曹之光

现场目击

菊花为伴古琴悠悠风趣解读“魏晋风流”

2月20日,一个平常的周六下午。浦图600人报告厅里,大到空旷的讲台上,一支清新淡雅的菊花插在花瓶中。熟悉中国古典典籍的观众,立即将桌上的菊花与今天讲座的主题联系起来:“种豆南山下”的作者是陶渊明,而“陶渊明独爱菊”,因其为“花中隐逸者也”。这一天,鲍鹏山主讲的正是《中国文化之旅》系列之“陶渊明:南山种豆”。

在意趣高雅的古琴曲《归去来辞》的乐声中,600人报告厅安静了下来,鲍鹏山走上讲台。“中国有三位古人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不喜欢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他们分别是庄子、苏东坡和陶渊明。”幽默的开场白,博得阵阵笑声,也直截了当地带出此次讲座的主题:陶渊明的生活与思想非常平实,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鲍鹏山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观点:“陶渊明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大诗人和大作家,某种意义上,陶渊明还给中国人树立起圆满幸福生活的最佳范例。”

鲍鹏山介绍道,陶渊明生前名声不大,直至死后几百年方才名满天下,“原因就在于与当时的‘隐士’相比,陶渊明显得截然不同,是‘非典型隐者’。”他举例道,《晋书·隐逸传》中记载的隐士都凭借奇异的行为而扬名,产生了一种隐士名满天下的奇怪现象。然而,陶渊明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他不故作姿态,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他没有彰显自己道德化的生活,只是与那些‘素心人’在一起,过一种平平淡淡的‘数晨夕’生活。‘结庐’也好,‘居家’也罢,安身之所不在高山之上、崖穴之下,而是在‘人境’中,在南村中做一个普普通通、泯然众人的人,有‘邻曲时时来’‘而无车马喧’。”鲍鹏山结合陶渊明所作诗词名篇,并引用朱熹的话评价道:“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全场保持着安静与专注的氛围,早退者寥寥无几。反倒是中途不断有读者陆续到来,他们轻轻走进座无虚席的报告厅,选择不影响他人的走廊边角或席地而坐,或静静站立,没有座位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专注聆听。“在高中时代,我就很喜爱鲍鹏山的著作。”IT青年李岩正巧在浦图看书,偶然发现一楼有昔日偶像的讲座,顿觉幸运,便急急赶来。而11岁学生郑翰则是经语文老师介绍而来:“我正在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听了鲍教授有趣的讲述,我了解到诗人课文以外的另一面:他并不是一个清高的诗人,而是有着独特的生活情趣。”长期以来追着鲍鹏山听讲座的市民张海燕,则早早通过微博预约获得了当日入场券,在她眼中,“鲍鹏山讲座是非常幽默且深刻的,其中不仅有诗文的评说,还通过借古喻今,为现代人寻求一种生活和心灵的释放方式。”

幕后解读

一周精心准备只为讲好每一讲

“鲍老师在浦图讲过《先秦诸子百家》21讲、《孔子的教育》6讲,《中国文化之旅》5讲,吸引了超过1.6万人次的观众。”在浦东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顾晓芬看来,“无论在浦图的演讲次数还是‘吸粉’人数上,鲍教授的影响力都位居浦图演讲嘉宾之首。”放眼上海乃至全国,同一位讲师,在同一个公共图书馆,持续数年开讲30多场国学讲座,且场场爆满,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文化现象。

“我是一个新浦东人,其实早在2010年浦图新馆开馆之际,馆长张伟就曾邀请我来做讲座。”鲍鹏山笑言,当时虽因出差而未能接受邀请,却令他萌发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回馈浦东市民的想法。2011年4月,他第一次走上浦图的讲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我选择了系列讲座的方式,这就好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听完一讲就使人期待下一讲。”在有着30余年从教经验的鲍鹏山看来,网络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与人们的知识结构都强烈碎片化,这并不利于文化的系统传播。要讲国学,系列讲座能够讲得更透,也往往更易引发听众持续的关注。

在与浦图商议确定好讲座系列主题后,鲍鹏山开始认真策划其中的每一讲。他认为,每一个讲座系列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其中的内容会自发生长出来。例如讲《先秦诸子百家》,那就是孔孟老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等待我去发掘;讲《孔子的教育》,那就讲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标、教师、教材等。确定主题后,便是撰稿、制作PPT,鲍鹏山都亲力亲为,每一次讲座的准备工作都要花上两三天乃至一周的业余时间。他说:“传授知识不分课堂内外。无论是电视还是图书馆,都是传播知识的舞台,我觉得自己有义务肩负起责任,让社会各界都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鲍鹏山眼中,文化经传播了才能称之为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他认为,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精神内涵,演化为一代中国人内心的行为准则,对世界判断的依据。“中国人”不仅因血缘得名,更在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面对市民对讲座的追捧,鲍鹏山很谦虚,将其归功于这个时代:“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觉醒了。”

对于鲍鹏山受热捧的原因,浦东图书馆副馆长王韧也有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鲍鹏山的系列讲座,讲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鲍教授讲述孔子尚礼倡仁,孟子倡导仁义礼智,老子、韩非与兵家一脉相承,直接解剖人心人性,而如大鹏一样逍遥的庄子,则可以成为我们无路可走时的精神归宿。每一次讲座,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梳理和解读,让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认为,内容为王、系列为本、思想为魂,鲍鹏山用几个系列不仅把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串起来讲清楚了,更能指导当下的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而浦图作为一个文化地标,积极为鲍鹏山这样的文化名师提供长久的传播舞台,在培育听众、浸润读者的过程中,浦图也实现了文化引领的办馆目标。

粉丝追随

文化润泽超越年龄“鲍粉”成浦图常客

“鲍鹏山的语言幽默风趣,典故信手拈来,讲述夹叙夹议,观点耳目一新。”6年来,鲍鹏山通过在浦图开展讲座,“圈走”了各年龄段的一批“铁粉”。而“鲍子”的称号,也在他的年轻粉丝群体中不胫而走。

23岁的张玥如今已是华师大美术史的在读研究生。早在2011年,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她在浦图第一次亲历了鲍鹏山讲座的实况,“与电视上相比,鲍鹏山与观众有更多互动,讲到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观众常常会哈哈大笑。有时候还有提问环节,这都是在电视上看不到的。”张玥认为,听鲍鹏山讲座对学业也有很大帮助,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她更好地理解美术史内容。

“我初次到访浦东图书馆,正是因为鲍鹏山的讲座。”76岁高龄的康正武老人从2013年以来先后10余次到浦图“追星”,一开始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鲍鹏山的讲座。他家住宝山区大华新村,尽管每次来回都要3个小时,且自己腿脚不便,却依然乐此不疲。

康正武曾在湖北支内二十多年,从事汽车工业职业教育工作,退休后才回到上海。“离开上海几十年,发现上海不一样了,文化氛围浓厚了。”康正武笑着说,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结识了一群同爱看书、热爱传统文化的老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鲍鹏山将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讲座的消息。“那可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可有名了。”此后,当他又得知鲍鹏山在浦图有更多的讲座,就“不辞辛劳”地成为了浦图的常客。

“鲍教授博学又勤奋,开展一堂讲座,要读多少书;讲那么两小时,准备的时间或许远远不止20个小时。”在康正武心目中,鲍鹏山的讲座内容,无不反映了最根本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把他年轻时落下的文化素养补上。康正武尽管自认为年岁日增,记忆日减,不能从讲座中吸收多少内容,但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却更为关键,“作为老年人,吃好东西那叫营养,补补身体;而看书听讲座也叫营养,受益的是生活与心灵。我非常荣幸能享受到鲍教授的讲座,最后也就在散场时回馈几声鼓掌,图的就是开心。”

从追随鲍鹏山开始,康正武越发频繁光顾“浦东文化讲坛”。浦图相关负责人也为这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提供了特别的电话通知服务,王蒙、二月河等名家大师,也成为了康正武的“追星”目标。

上一篇: 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实施方案
下一篇: 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_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报告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