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波 冀中版记者 王文静
眼下,国学教育已然成为一种“素质”和“时尚”。伴随着国学进校园的步伐,如今,每个蒙童几乎都能摇头晃脑背诵一段《三字经》或《弟子规》。但国学究竟是什么?要对社会和教育发挥怎样的作用?众声喧哗之中鲜有人回答,在多数学生和老师心中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拍古装戏?汉式婚礼!
冷寂了数十年的国学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升温
悠扬的古乐声中,一对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步入华堂,在众人注视之下,先后完成了沃盥礼、对席礼、同牢礼、合卺礼、交拜礼、结发礼、执手礼,一场穿越时空的汉式婚礼吸引了众多猎奇的目光。这是石家庄一机构日前举办的汉服文化节。现场还有身着汉服的女子翩翩起舞,古琴演奏、书画表演、儿童诵读等。
几年前,这样宽衣广袖的着装总能令路人侧目,而今市民早已见怪不怪。石家庄市石门公园是汉服爱好者的一个聚集地,经常有身着各式汉服的年轻人在此出入,不明就里的老人还以为这里正在拍古装戏。
这些行头还是各种成人礼、诵读大赛等活动的标准装束,每逢清明、七夕、重阳等节日,都有人以此回归传统。今年清明期间,石家庄植物园就推出了对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园者免票的政策。一些商家为招徕生意,亦常以汉服表演作为小插曲。
周末的槐北公园,常有家长围坐在一起,领颂《老子》、《易经》,跟读的童子还未达到上小学的年纪。
古色古香的教学楼,墙上挂满了各种国学经典,会议室里还有一幅学生们演绎的《百子图》。每周一节的国学课上,学生们都要穿着汉服在国学堂里诵读经典。上午9点,学生们做完课间操,一边口念《弟子规》,一边做学校编的国学操。这是石家庄市某小学经常上演的一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不少学校在对外宣传时,都把国学教育列为一大特色。
石家庄市桥东区几乎所有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有的作为专门的课程,有的是每天诵读十五分钟。
众多私立幼儿园也把国学特色作为招生亮点,蒙童读经的景象在家庭和校园中都不少见。每到周末,石家庄的王女士都要给四岁的儿子检查国学课作业。摇头晃脑地背过两首诗之后,这个刚上幼儿园小班的男孩又拿起ipad玩了起来。现在,他可以轻松地背诵《三字经》、《三十六计》。
高校学子也有不少人“被读经”。保定某高校学生投诉,校方将背诵《弟子规》与考核、助学等捆绑在一起。记者向校领导求证时,对方矢口否认,不过,该校校园内时常可见正在背诵《弟子规》的学生和辅导员,“要是背不过,我就惨了。”一位辅导员神秘地笑着说。
冷寂了数十年的国学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升温。
死记硬背还是潜移默化?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只知道背经典,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
表面的热度背后,教育者和家长心中还有许多待解之谜。
学习国学,对家长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孩子回家以后会主动去查资料,给家人讲一些刚刚学到的礼仪故事。”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说。而记者随机采访了4位六年级学生,他们都提到了“伯牙断琴”的故事,认为这个故事让自己对友情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孩子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则令家长欣喜不已。
在独生子女为主角的当下,能做到这样的孩子只是凤毛麟角。石家庄市内不少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几句《三字经》、《弟子规》等,但除了会背,对文中具体的含义并不是很明白。
不少低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建议学校在4年级再开始教授国学课,“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只知道背经典,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一位家长说。
“小小的孩子就会《三十六计》,可是背会了之后他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幼儿园家长对此有些忧虑。
石家庄市某区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国学,更多的是对记忆力和语感的训练,到了高年级才能进行理解性的教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背诵国学经典文章,可以提高识字量。某校一位初二学生说:“小学背过的国学经典都不记得了,可是现在背课文很容易。”
有研究表明,15岁以下正值人类记忆高峰,最大限度的背诵能终身不忘,孩子记忆力打开后有助于开启智慧,符合教育经济学原理。
但也有人担心,这种死记硬背是一种灌输教育,违反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因为某个校领导的偏好,让所有的孩子都去“读经”,合理的方式是依据兴趣让孩子自愿参加。
部分学校希望通过国学教育来改变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很多家长反映,这种效果在有些高年级学生中效果明显,整体而言,差强人意。
谁编教材?
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国学教材,糊弄的居多
家长对国学教育的担心,不仅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亦隐含着他们对现有教材和师资缺乏足够的信任。
大规模的国学热自本世纪初兴起以来,起先是各种儒家经典在市场上热销,继而各路电视讲座明星的作品登上畅销榜,其后是一拥而上的少儿国学读物。
目前,全国各地都没有统一的国学教材,学校和社会国学班使用的教材种类繁杂,对于各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哪种程度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记者在各个学校看到,很多学校是从社会上购买的教材。石家庄市一所小学负责人介绍,该校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有国学课,选择教材的标准是看书本的视觉效果如何,是否有图文、注释以及故事。
2009年9月,石家庄桥东区教育局编撰了一套国学教材在该区所有小学进行了推广。该局新闻发言人说,此前各个学校有的有自己编的教材,有的是从社会上购买,标准和书籍质量都不统一,同时还涉及到向学生收费的现象,因此教育局编了统一的教材免费提供给学校使用。
各界对教材选编有不同的视角,有的主张忠实国学经典原著,不作删减和节选,有的则主张由当代人对典籍进行新编。后者认为,任何经典如果不契合儿童的心性和视角,不与时代价值融和,难免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便沦为负担和说教。2010年,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突然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它简练的文字驻留着传统文化之根。“当代人就缺乏《开明国语课本》,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国学教材,缺乏专业人士的精心遴选,没有经典,也缺乏课程标准和系统性,糊弄的居多。”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感叹。
何人授课?
有些老师碍于自身的文史哲素养,仅仅是让学生背过了事
与缺教材相较,更缺的恐怕是师资。目前,石家庄各小学的国学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本校的语文或品德老师兼任,一种是外聘的国学老师。很多学校是先由外聘老师教学,再培训本校老师担任,但外聘人员也是良莠不齐。
一位国学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一些历史故事和常识很感兴趣,但有些老师碍于自身的文史哲素养,仅仅是让学生背过了事。个别学校凑不到老师,临时让“副课”老师顶岗,学生很难从课堂上得到“正解”,对经典的解读令家长啼笑皆非。
而培养国学师资并不能一蹴而就。近年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诗词过级纳入本科教育计划中,推行得较为艰难,个中原因,相关老师认为,“许多中小学语文课都是程式化教学,为了应考而教学,搞标准答案,缺乏个性化讲述,学生们很难从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美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这导致许多大学中文系学生不能把古典诗词的意蕴讲出来。
国学不仅是古典诗词和几部经典,它囊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范畴。教授国学,对老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国学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勿让国学变作一门高深的外在学问
国学教育面临的困难重重,为何热度不减?业内人士指出,这和当下社会各领域的失范有某些内在联系,人们试图回溯源头,以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风骨来挽求当下的世道人心,或是从尘世浮华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而国学进校园也迎合了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令人不安的是,在先天不足、后天冒进的背景下,把国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可能正流于形式———“如同城市主政者热衷于建高楼、广场这些看得见的地上工程一样,国学也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丰富的领地。”一位老师提醒,身着传统服饰的童子们,他们的各种表演都能给家长或教育部门愉悦的观感。
“头悬梁,锥刺骨,勤有功,戏无益……”校园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时,社会上的反思并没有停歇,如果死守延续千年的经典和形式,又如何与现代接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中国学术,国学的根本不在记,而在道,我们应该阅读经典,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探寻他们心中最美的情感,更不是一味地推广汉服社、推行繁体字、行古礼,做足形式上的功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智安说。
曾智安注意到,如今很多的国学培训和推广过于注重形式,瞄准了家长心理,把国学夸张为医治百病的良药,最应该给学生讲透的传统文化却沦为短板。许多培训机构没有这样的资质或能力,或出于热心办坏事,或是想混水摸鱼,流于形式的教育烦了孩子、苦了家长,只会让国学热快速降温。“哪怕不穿汉服,内心也充满仁爱。”他认为,国学教育完全可以去繁用简,去除极端和形式,勿让国学变作一门高深的外在学问,而是切近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心性,学会与他人相处,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与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人进行心灵对话。
我们应该不抛弃传统,也兼收并蓄,看清世界发展的潮流。在继承国粹的口号下,有些人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上世纪末兴起儿童读经潮后,国内零零散散出现了全日制的私塾,一些读经十几年的孩子已经到了大学毕业的年纪,这些满口义理的孩子,却被一个现实问题困扰——— 不知道自己怎样面对社会,甚至敲不开大学的校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根本用不到。如何就业?如何生存?都是他们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些脱离现代教育的孩子未来在哪里?
(本版皆为资料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