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放在数年前是毫无疑义的“大坏蛋”,是要被死死地钉在历史屈辱柱上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泰山驾鹤西去什么意思(驾鹤西去什么意思)
魏忠贤影视剧形象
“初熹宗时,监生陆万龄请祠魏忠贤于国学之傍,谓孔子作春秋,而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而忠贤诛东林也。许之——《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在清初遭到封杀,如今所见版本为手抄本。
这段史料的来源我已表明,是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所写的《明季北略》,成书于康熙初年,距明亡为时不久,史事大多无误。这段话的意思是,“熹宗时,监生陆万龄上疏,请求为魏忠贤立生祠祭祀,因为魏忠贤是国家学问的榜样,当年孔子写了《春秋》,魏忠贤写了《要典》,孔子诛杀正卯,魏忠贤诛杀东林党。得到了批准。”
魏忠贤非但不是冲击腐朽的儒家文化的排头兵,反而是儒家文化的圈内人,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儒家文化的维护者。而所谓的阉党,指的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官僚团体,其组成由太监与齐楚浙党官员构成。
这些齐楚浙党的官员与东林党并无区别,都是饱读诗书二十年考入宫廷的读书人,所学之道,自然是孔孟之言,朱子之道。这些人又怎么会成为“反儒家文化的利剑”呢?说起来这些齐楚浙党的官员也甚是可怜,莫名其妙在后世被视作太监处理。
在二十四衙门之后,太监开始逐步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虽然起初仅仅是一些无名小卒。从王振开始,太监们开始控制朝堂,司礼监通过“批红权”控制朝政。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也归属于太监管辖。在经济上则能够管理皇帝产业和监督税收,军事上能够监督京师京营,并监视边将。
厂卫经典影视形象
太监专权的局面形成,有深层的博弈因素在内,主要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过程中作为依附于皇权的第“二点五方”下场搏斗。阉党这个官僚集体,在魏忠贤时期达到全盛,内阁、六部、九卿及四方督抚都依附于魏忠贤。形成了以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为骨干的阉党集团。这个集团结党营私、败坏吏治、扰乱司法,严重扰乱了明末社会,是明亡的重要原因。
在《剑桥中国明代史》的第十章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我对魏忠贤的态度——“对于魏忠贤,很难有什么好话说。”苗棣先生的《魏忠贤专政研究》一书中,写过魏忠贤专政的几个后果。包括边防破败、财政困窘、饿殍遍野、党争逆案等等。
先说边防破败,在不少魏吹口中,魏忠贤积极支持孙承宗、袁崇焕等有为将军,扭转了以往的边军颓势。实际上全是扯淡。先说魏忠贤和孙承宗。“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
孙承宗抗击清兵
根据户部尚书毕自严的《申饬法令告穷,积欠辽饷无措》疏来看,“杂项银两,累年积欠甚多,尽如天启七年分,欠九十七万七千七十有奇。”仅天启七年,就有九十七万白银没有处于拖欠状态。
“其南直隶九府四州欠五十万六千有奇——《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七月十二日条”还是天启七年,南京户部拖欠五十万两白银。
为什么我一定要找天启七年的史料呢?在这一年,在魏忠贤的建议和主持之下,明朝大修三大殿,工程的开展正如火如荼。请问这个时候,收税达人魏忠贤在哪里呢?
鸟瞰故宫三大殿
经典影片《窃听风暴》中负责监视的秘密警察魏斯曼
当年沧州名人堂拒绝魏忠贤入驻后,红网所发表题为《魏忠贤缺席沧州“名人堂”是常识的回归》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不仅关乎过去,更影响未来。沧州名人堂却偏偏逆“时尚”而动,这与其说是故作清高,毋宁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底线的坚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