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时候死扛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好名声,然而却可能将事情,完全陷入无可挽救的地步。所以适当避其锋芒,另寻他法不失为一种好计策。
元朝最后一位皇上(元朝最后一位皇)
就如《南齐书.王敬则传》而言,当形势不容乐观,敌强我弱时,上计就是暂时退却,以图后谋。
元朝末年,元顺帝“贪生怕死”的逃亡,却为气数已尽的北元,争取了200余年的生存时间。他应该是最精通“逃跑”的皇帝了,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逃跑的准备,最后证明他的“逃跑”也极有意义。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皇帝还在时,朝代就还有存在的必要,朝臣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如果当时元顺帝果断与国都共存亡,那么接下来的200多年时间里,也就没了他们北元的历史。
元顺帝作为元朝最后一位全国统一政权的皇帝,他的登基之路颇具喜剧色彩。
他是忽必烈的五世孙,他出生那年正值元仁宗驾崩之年,皇位更替频繁,皇权争夺趋向白热化,内乱不止。
原本高坐皇位的是元顺帝的祖父元武宗,但他去世时却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登基后称元仁宗。
同时两代帝王立下约定,仁宗将来要将皇位传给武宗之子,也就是元顺帝的父亲。
然而尝过权利带来的好处后,元仁宗又岂会甘心将皇位,传回武宗之子,因此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皇位,只将元顺帝之父封为周王,命镇守云南。
后来,经历了元英宗、泰定帝以及天顺帝三位皇帝,皇位又落入武宗一脉元顺帝的叔叔手中,称元文宗。
在这期间,元文宗突然宣布将皇位禅让给元顺帝的父亲,即元明宗,但没过多久明宗便死于非命,文宗再次登位。元顺帝先后经历了父亲、嫡母被杀害,还被叔叔诬陷,并非元明宗的亲生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想要出头难如登天。
但命运就是如此奇特,元文宗自然是想皇位在自己的子嗣中不断传承,然而事与愿违。
元文宗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一个月后就死了,信奉因果报应的文宗夫妇,于是决定将皇位还给元明宗一脉。文宗临驾崩前,欲立明宗长子即元顺帝即位,但遭权臣反对,最后在朝臣安排下,元顺帝的弟弟得登大宝,但很快也死于非命。
最后,元顺帝13岁的时候,终于得以登基称帝。
可以说,他的皇位直接由朝臣们送到眼前,在这十几年的生活里,他从来没敢想过自己能有登基的机会。但就是这么巧合,他的皇帝叔叔的立下的继承人先后死亡,最后只剩下他一人,登基也顺理成章。
元顺帝登基时年纪还小,再加上元朝皇位更迭过于频繁,朝政被大臣们把持,元顺帝刚登基自然遭到了掣肘。
当时最大的权臣是宰相颜伯,简直达到了一手遮天,架空皇权的地步。然而他却有一个与他意志相悖的侄子脱脱,他与元顺帝里应外合,最终将颜伯斗倒。
那几年,在脱脱的辅佐下,元顺帝恢复科举制度、减免关税、整顿朝廷腐败,元朝逐渐有了清明复兴之象。
但好景不长,随着黄河决堤,百姓揭竿起义,元顺帝索性破罐子破摔,终日沉迷于寻欢作乐当中。而且逐渐变得多疑的他听信谗言,将一心一意辅佐他的良臣脱脱杀害,从此元朝一路走下坡路。
南方起义猖獗,北方朝廷腐败混乱,元顺帝不管不顾,整日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因为元顺帝的不管事,朝廷内部权力争夺非常严重,派别众多。
朴不花、搠思监等人仗着元顺帝的宠爱大肆揽权,将整个弄得朝廷乌烟瘴气,引发众朝臣不满。
正十六年,丞相哈麻有意让元顺帝禅位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被元顺帝提前察觉活活打死。
正二十年,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兵叛乱,差点直接杀进大都,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第二年,被朝廷镇压。
同时,皇太子与皇后密谋让元顺帝退位,联合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监,将丞相贺惟一害死,但没能实现目的。
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两次攻入大都,先是杀死朴不花与搠思监,后又逼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离开京城。岂料皇太子逃到太原时,在扩廓帖木儿大营自成一个朝廷,元朝出现两个朝廷的局面。
而且皇太子还多次亲自领兵攻打大都,最后这场闹剧以元顺帝的妥协而告终。
在民间轰轰烈烈进行起义的时候,元朝不思同心协力共同抗敌,反而各自为政,各自揽权,败局也情有可原。徐达攻打过来时,朝廷大军已是一盘散沙,毫无抵抗之力。
不过元顺帝也未想过要抵抗,他干脆地拿着供奉的牌位,通知妃嫔们收拾好东西,再安排淮王监国,果断地在当晚带着太子与妃嫔逃跑。
元顺帝逃跑的时机非常的准确,因为他们到上都时,徐达的人马已经攻城,如果再晚一些,他未必还逃得掉。后来大都被占领后,淮王与丞相庆童殉国。
在上都,元顺帝也曾想过复国之事,但大势已去,他只赢了一场战争后,继续节节败退。
最后在明军北上时,他再次逃往了应昌,虽然逃跑的姿态不好看,但却是因为他这一支存活了下来,北元也多了往后200余年的生存时间。
直到1635年,北元向后金投降,才真正的灭亡。
元顺帝虽然在位期间没能正在成为一个明君,光复元朝的辉煌,甚至在遭到起义军攻打时,不断选择逃亡,但他也确实是北元继续存活的关键。
即使他的逃亡在很多人看来不光彩,不是一国之君该有的“气度”,也可以说是“贪生怕死”,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一步棋走得也是相当不错。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明知无法抵抗,气数已尽之时,不过于强求,果断做出最“识时务”的决定,保留了皇室的火种。
元顺帝也真的算得上能屈能伸,毕竟不是每一个上位者都能放下尊严和面子,做出逃亡的举动。不过,有时候的逃亡,暂避锋芒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当实在觉得无解时,不妨“退一步”,再找机会,东山再起或者另谋出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