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创鞠有黄华溪黄宗史摭谈
鞠有黄华/图文
《溪黄家谱》是笋溪黄氏家谱的简称。以溪黄简称笋溪黄氏,不知始于何时。因这一简称简洁,辨识度高,故流传至今。01笋溪黄氏的形成,以元至正(1341—1368)中晉卿公(1309-1368)遷居泉州笋江里溪后为起点,从一人,到一家,到一族,繁衍发展。记录这个过程的《溪黄家谱》,其编纂过程也可以对应分成三个阶段:原始创制阶段晋卿公去世之后,长子伯福公(1343-1397)即于溪后起盖房屋三座,中间一座用作祭寝,祭祀父亲晋卿公并追祀祖父胜公两代先人。这座祭寝使用了一百多年。对一个家族来说,祭寝的意义十分重要。其功用一在于纪念祭祀,二在于以木主为载体,记录和保存历代家庭成员之出生死亡婚姻生育等信息。所谓谱牒,无非是家族形成之后,对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所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整理。整理前之原始记录,即为原始形态之家谱。溪黄家族历史记载其来也久,故贵州参议朱安期序《溪黄家谱》说:“黄氏之谱,创于胜公,其由来久矣”。因所记载为晋卿公一家之谱,故名为“家谱”,相沿至今。合族修纂阶段此阶段有四次修纂:正德谱,即始修谱。明正德五年(1510),笋溪七世后溪公(黄瓒)中举,开笋溪家族甲第之先,得由庶民进入士的阶层。于是依礼定式,把简易的祭寝改建为正式的祠堂,把原始的家谱整理刊印,并请一位有名的姻亲——貴州參政陳睿作记作序。该谱为笋溪黄氏第一本成书的家谱,收录世系止于七世。嘉靖谱。嘉靖四十一年(1562),后溪公三子思近公登进士,又对家譜進行了一次修輯,由姻亲贵州参议朱安期作序。万历谱,即初续修谱。万历十二年(1584),由思近、思新兄弟主持,族人懋缙、以和参加。增修世系增至十一世,自序。崇祯谱,即二续修谱。崇禎十三年(1640),由后溪公之孙拱采主持,金豸、辉共同進行第二次续修,自序。以上四次编纂,范围都涵盖笋溪全族。各支分修阶段乾隆谱,即三续修谱。乾隆五年(1740),后溪公的七世孙黄大鯤獨力續修。鉴于人丁繁衍,分支增多,居住分散,难以再全族合修,因而他做了一个重大改变,把收录范围縮小到后溪公的祖父恂齋公(復祖,溪黄五世)一支,把崇祯谱收录的旁支内容全部删去。由于不再是全族合谱,因此可以视作恂齋公一支之谱光绪谱,即四续修谱。光緒二十二年(1896),后溪公的裔孙黄廷輝、黄仲鴻、黄儲蓀共同完成四續增修。这次修纂,範圍进一步縮小到到後溪公派下一支,成为后溪公家族之谱,世代则修至二十世。现在这部家谱正在进行五续修。在乾隆谱之后,溪黄其他分支也先后自行修纂,如塔兜谱、徐内谱、楼下谱等。其中有些也冠以《溪黄家谱》之名。
传芳和衍派有什么不同(传芳乌发是真的吗)
02以上家谱,大多已经佚失,现在完整保存的古谱,我所见有以下两部:一是光緒丙申四续增修《溪黄家谱》从续修次序看,这部家谱是《溪黄家谱》的四续修谱,从范围看,这部谱牒实是后溪公家谱。后溪公(1490-1581)名瓒,字宗献,号后溪,笋溪黄氏第七世。他有五子,传衍下来的仅有三子思近的丽阳派和五子思新的郡西派,所以这部家谱也是这两支派的合谱。书为绵纸活字印本,开本约为20cm×17.7cm,现存世三部,其中两部完好,一部残缺,均由丽阳裔孙珍藏,逃过文革劫难,殊为宝贵。2018年我曾校点后重印。该谱共十六卷,分为谱序、凡例、族箴、开元纪、本源纪、里居志、祠堂记、宗贤传、宗淑传、仕林表、诰命、志铭、行述、艺文、宗支图、昭穆叙等部分,包括明清两代诰命二十一道,志铭三十二篇,还有后溪公、思近公诗集各一部和其他文章,保存的文史资料较为丰富,参考价值较高。二是南安塔兜《溪黄族谱》光绪年间由笋溪十七世黄垂勋、十八世黄金生共同修纂。我所见的是手抄本扫描本,而且残缺较多。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昭穆叙,虽然只有前半部分,即一至六世,但其内容涵盖笋溪全族,恰好可以补上上述三续修、四续修时删去的部分。因文内有黄大鲲的注,可以推断这些内容是抄录自三续修的旧谱。该谱对于几大分支的世系都有清楚记载,如胜公-晋卿-伯福-勤祥的楼下宗支世系,胜公-晋卿-伯福-仙农-复满的塔兜宗支世系等。对于了解笋溪黄氏早期情况极具参考价值。
03两部古谱,有几个共同的明显特点:一是修谱如修史的严谨态度。《溪黄家谱》的历代编纂者都是族中的进士、举人、秀才,他们文化修养高,恪守儒家道统,视修谱如修史,因此使这部族谱具有较高的品质。比如建立“毋誣我先,毋罔我后”的修谱原则,收录资料实事求是,不采传言,不攀附,不伪饰。又比如对于远祖的追溯,指出:“昔尼父赞易,溯自包羲,而删书则断自唐虞。其造端托始之微词隐义,直书其可知者为始,将以垂名教且示信征也”,因此修谱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历记其可知者”。对一世胜公而上,仅记其略,而不胡编臆造。这和近代学者胡适主张族谱“以始迁祖为上限”的主张是一致的。还如,他们对谱牒的修纂水平有较高的追求,四续修序说:“际师济班联,出所藏之谱,质有道名公卿,折衷其际,使动合史裁,尤为祖若宗记述之肖子矣”,自信可以经得起后世的检验。二是记录实时、连续和完整。凡家谱的编纂,必在家族已经繁衍数代,成员有一定数量,或者家族有了一定成就之后。但此时距离先祖肇基之时已经甚为久远。这段时间不妨称之为“谱前史”。如果此前没有适当的办法记录和保存历代先人的生卒行谊资料,这段谱前史必然是空洞贫乏的,编修族谱时只能依靠传闻、推测等手段来弥补,或者如有的专家建议的去找一些师公作法事的所谓“家先单”来接续等等。但这样收集来的资料必然是零散、断续的,错误较多,这样形成的“谱前史”,可信性也可想而知。与此不同,溪黄家谱的“谱前史”十分扎实可靠,因为从晋卿公开始,历代先人的生卒婚姻墓葬等信息都有实时记录,四百年来从未中断。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原因,更有伯福公早早就建立起祭寝这个全族记忆中心的重要原因。这种实时的、连续的和完整的记录是十分难得的。三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而不是单纯的传衍记录。特别是四续增修《溪黄家谱》即后溪公家谱,因子孙历代读书科举,保存的历史文化资料更为丰富,颇能反映明清两代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具有可读性,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之所以对这部家谱能够产生阅读兴趣,并能够从中找到许多可读、可談的资料,原因就在这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