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美本申请季已经告一段落,疫情的影响和标化成绩可选化让这一场角逐变得比往年更加捉摸不定。申请量激增,藤校录取率纷纷创下新低。当一切尘埃落定后,我们再谈起它,仍会将其冠上“疯狂”、“惨烈”、“史上最难“等字眼,似乎它仍未真正远去,随时会在下一季反杀回来。
巴纳德学院(巴纳德星)
每逢心里忐忑的时候,总是适合和我们的老朋友,被誉为“藤校收割机”的传奇顾问Brian探讨。这次,他却让我先和他的三位学员聊聊,听听“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Brian
棒呆国际教育创始人,2017年以“藤校孵化器”荣登福布斯亚洲封面人物,迄今已辅导数百位学生进入顶尖美本高校。高中就读于知名英高七橡树中学,耶鲁大学本科(经济和国际关系),斯坦福大学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五个孩子的父亲。
三位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各异。从童年的周末去百老汇听音乐剧,到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从默认自己是商科配置,到最终投身社会学;从艺术一条路走到黑,到转换赛道......三个女生却似乎有着相似的观点:比藤校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为方便阅读,内容将以学生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叙述。
“不要停止写作,去探索,去发现”
棒呆学员
Jacquelynn
高中:上海美国学校
录取:普林斯顿大学
美本申请的过程于我来说是一次陌生且全新的尝试,这条路上我也只是一个新手,谈不上特别有经验,不过还是总结了几点小小的心得。
第一点,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我们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在我的认知里,进入一所好大学并没有所谓的cookie-cutter,即一种“固定的配方”来打造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热情和动力是最重要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在我们写文书的时候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我的兴趣爱好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比如辩论,我对它的热情可以让我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比如我愿意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跟队友一起打电话,总结TheGuardian,NewYorkTimes或TheEconomist上的新闻,或者是和队友一起写论点,过程中充满了热情,这也是我一直做辩论的原因,也能够体现出团队协作精神,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我并没有在课外活动方面目的性的去规划过。我参加过辩论、模拟法庭,也做小众戏剧、音乐剧的一些学术研究,也打高尔夫球,做过偏远地区的医学研究来帮助当地的儿童……
这样其实挺没有方向感的,但是我父母是非常支持我的,他们让我能够不断去探索,去发掘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我也很感谢他们这种无条件的支持。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对一件事物的热爱能够触发自我驱动力,而不是被外力驱动着往前走,这对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我对音乐剧、戏剧的喜欢也是这样很自然的产生的。小时候我住在新泽西,离纽约很近,周末的时候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百老汇看各种音乐剧,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在学校做一些演出,慢慢喜欢上音乐剧。
一开始我会一直去读喜欢的剧本,比如ARaisinintheSun,ComefromAway,DearEvanHansen和Hamilton这样的音乐剧。反复听、反复阅读这些剧本的过程也促使我主动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这些音乐剧的历史脉络和背后的社会现象等。
这个过程也激发了我做小众音乐剧学术研究的兴趣,有一段时间我对沪剧很感兴趣,就去查阅资料,研究了它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很有意思。
音乐剧ComefromAway取材自911事件后加拿大纽芬兰的甘德小镇上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却真实发生的故事
音乐剧Hamilton根据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本人经历改编,由托马斯·凯尔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编剧、作曲及主演的音乐剧,于2015年8月6日在百老汇首演
不要停止写作,是我过去几年最大的收获。这里的“写”不仅仅局限于文书或essay,它还可以是创意写作、灵光一现的想法或是日常感悟等。
灵感随时随地会出现。我在写文书的时候,有时候凌晨三点突然有一个句子在头脑里冒出来,我就起床打开电脑开始写,在键盘上打着打着就会有更多的想法出现,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我有一本bulletjournal(子弹笔记,手帐本的一种),每天会在上面写点东西,比如一天的总结、感悟或是反思,以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之类的内容。
图片来源:Unsplash
除此之外,我也会写一些创意性写作或是学术研究类文章,锻炼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我对当下社会中的一些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最终在几个拿到的offer里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的publicpolicy专业。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海外一些国家发生了针对少数族裔的不友好事件,我当时正好闲在家里没事干,想到自己手头正好有个白板,平时也画了一些相关的画,就开始着手制作视频,呼吁大家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消除种族歧视。
高中阶段的辩论和演讲经历也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过程中也让我学到不少新知。
比如之前我在MalcolmGladwell的播客中第一次听到“MoralLicensing(道德准许)”这个概念,其实这个词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大意就是当你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你就给自己一个准许,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之后会做一些不好的事。
我做辩论时的很多话题都是关于社会运动的,涉及女权、种族、以及贫困地区的一些问题,但是辩论不能完全的畅所欲言,当时正好有个机会可以去参加TEDTalk,我就选了MoralLicensing这个话题去做了一场演讲。
于我而言,爬藤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热情和自我驱动力,努力让自己的高中生活变得充实,会发现申请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复杂。
“比起商科,我对社会学更感兴趣”
棒呆学员
Sue
高中:美高AnnieWrightSchool
录取:巴纳徳学院
在我整个申请过程中,选择什么专业是我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最初,我并不知道我想要学什么。由于我父母是从事商业的,我爸爸非常鼓励我之后学商科,我当时觉得,“嗯,应该挺好的,商科毕业比较好找工作,也好赚钱。”
但后来发现,自己对于商科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热情。
虽然高中阶段确实参加了很多校内的商科活动,但也只是局限在学校内。很多申商科专业的同学参加过很厉害的商赛,或者是一些非常难进的夏校,和顾问老师分析下来,意识到自己申请商科没有优势,决定换一条赛道。
十一年级的时候,我还在“申请什么专业”这个问题中挣扎。可能会有人说可以选undecided(在申请时先不明确专业),进入大学后再进行专业的选择。
我当时并没有考虑这种方式,我个人认为undecidedmajor比较适合GPA和SAT高的学霸,如果标化成绩没有特别优秀的话,比如像我这样子的普通学生可能就更适合在申请时有一个明确的专业,能够向大学表明自己对学校和专业的向往度。
和顾问多次讨论后,我最终申请的时候是以sociology(社会学)专业申请巴纳德学院。这其实是一个蛮艰难的选择过程,社会学属于文科专业,相比理科和商科来说,毕业后不太好找工作,所以我当时很纠结,觉得会不会对我以后的职业发展有影响。
后来了解到,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主要还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相对专业性来讲,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是比选择哪个专业、考虑未来的发展更加重要的。
发现自己对社会学的兴趣起源于一门课上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两本书,《简·爱》和SeasonofMigrationtotheNorth(中文译作《向北迁徙的季节》)。
这两本书都讲到性别的分歧和社会的分层,课堂讨论时,我发现自己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也很享受讨论的过程,课下还会拿着笔记去和老师更深入地探讨论这些话题。
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后,我又参加了社会学相关的网课,比如Coursera平台上IntrotoSociology之类的网课和相关夏校。在申请中,这些经历也能够从侧面证实我对社会学的热爱和兴趣。
选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是从IzzySnapshots这位博主的一则Vlog里了解到巴纳徳的。她是巴纳徳的一位学生,平时会以Vlog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截图来源:IzzySnapshots的YouTube视频
如果对一个大学感兴趣的话,除了找一些冷冰冰的学校介绍以外,去网上看一些这所学校的学生拍的Vlog是比较好的途径,可以让我们通过学生的视角感受整个学校的氛围。
除此之外,很多大学也有组织在线的panel,对学校感兴趣的高中生可以免费报名参加,和在校生进行沟通,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学校。
我最后想说的是,不要把自己局限住,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圈在了一个框内,没有跳出去看,当你跳出去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其他的可能性。
“最终我决定把艺术当作爱好”
棒呆学员
Celine
高中:美高St.MarksSchool
录取:布朗大学
我的高中是在波士顿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读的,在校期间我一直比较注重校内成绩以及校内的资源和活动。
我参与宿舍管理,同时也是PeerDiscussionGroup的leader,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相当于是“小老师”,负责和新入学的九年级学生沟通,例如学校里酒精的使用规范等问题。同时,我比较喜欢艺术,在学校里是一本文学艺术校刊的主编。
顶级美高St.MarksSchool
十年级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我以后肯定会去学艺术,甚至去一所纯艺术的学校。九年级的时候,我和父母表达了我的这一想法,并且在那个暑假去参加了一所纯艺术院校的夏校,向他们展示“我是认真的,不是闹着玩儿的”。
父母考虑到纯艺术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可能并不容易,进入十年级后,我们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谈话,经过权衡利弊,最终我决定把艺术当成一个会一直进行下去的爱好,而不是大学就读的专业了。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变成了,我该申请什么专业?经过和父母、顾问老师的多次探讨,我最终在喜欢的人文社科领域里选了一个最喜欢的——心理学。在十年级的暑假去了一个心理学的夏校,之后也做了些相关的学术研究。
其实十年级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还没选定专业,我都是处于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尽管身边的人会安慰我,说还有一点时间,可以不用那么焦虑。我还是建议大家趁早准备,选校和专业方面尽早确定,文书也稍微趁早写,尽量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
结语
于Jacquelynn而言,美本申请的过程是一场探索,在每一次的尝试中最终找到自己最核心的热情所在,实现一个阶段的成长;对于Sue来说,不再局限于眼前“看起来正确”的道路,跳出常规,发掘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而Celine则更像是完成了一场与自己的和解......
正如Brian和棒呆的教育顾问们总结的那样,在长期升学规划及申请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在培养自己的时间规划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调研能力、创意写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场“修行”,学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得到自我成长,发现自己的热情与梦想。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