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1873年出生于河南宝丰县大刘庄一农民家庭,幼年时期曾读过一年多的书,年纪渐长后在家务农。白朗家族门户单弱,经常受本村地主欺侮。35岁那年,白朗与同村一个名叫王岐的大地主发生争执,最终拳脚相向。王岐怀恨在心,买通当地官府,将白朗逮捕入狱。在狱中,白朗受尽欺凌,在官僚和地主的压迫下,白朗度日如年,这也让他在内心深处对地主和官僚产生深深地怨念。
出狱后,白朗发现家产已经被地主官僚盘剥殆尽,无奈之下他只好以赶牛车和冶铁来维持家人生计。当时他走南访北,广交好友,对被地主阶级、官僚资本家剥削的人民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并且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受到百姓的拥护,年轻人都称他一声“大哥”。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白朗家乡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加之官府的苛捐杂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1913年7月14日白朗起义(白朗起义调查报告)
当辛亥革命爆发之际,白朗响应号召,在宝丰一带揭竿而起,开始组织农民进行反官府的斗争。起初和白朗一起揭竿而起的有二三十人,他们用的是土铳(笨炮)和大刀,穿的是破棉袄,所以当时被人称为“笨炮队”或“袄片队”。当时正值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继任大总统,农民并没有改变被压迫的事实,于是白朗的斗争矛头指向了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白朗率领民众打劫了民愤很大的县知事张礼堂的财富,得快枪二十余支,此时白朗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七十余人。面对蜂拥而至的各地农民起义军,当地官府假借诏安之名,想方设法消除这些武装力量。在官职、金钱的诱惑之下,很多首领动摇投降,去官府自首,这正中统治阶级的下怀,这些自首的首领都被正法。白朗早就看明白了统治阶级的嘴脸,他没有上当。那些被杀首领的武装力量,也纷纷投奔了白朗。
经此变故,白朗的武装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达到五六百人。随后白朗带领这支奇兵,在附近的县区之间流动,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广征农民入伍,并且将抢劫官绅、地主、富商等的财物,留出一部分用于军费开支,另一部分拿到大街上分发给穷苦人民。半年之内,白朗的武装力量达到三千余人。1913年中下旬,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作为无法再忍,于是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在这次革命期间,革命党人深觉自己力量单薄,于是笼络民间武装力量,白朗积极响应。然而当白朗军攻克湖北枣阳时,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已经失败,于是袁世凯调转枪头专注进攻白朗领导的起义军。白朗军一路向前,所过之处,难民们纷纷加入其中。1914年初,白朗的队伍达到巅峰,已有两万余人。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攻城略地,所到之处袁世凯军队无不溃败。鉴于此,袁世凯惊慌失措,随后又仓皇换将,让段祺瑞调集十万大军对起义军围追堵截。
利用起义军善于行军的优势,白朗军多次逃过袁世凯的围堵,但一路之上也损兵折将,不复往日。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白朗准备由西北绕道入川,暂避锋芒。然而行军途中,众将领思乡心切,不愿再继续入川,无奈之下白朗同意领兵折返入河南。没想到到了河南境内,战士们纷纷自动离队回家,无法制止,于是历时四年之久的这支奇兵迅速瓦解,白朗也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壮烈牺牲。白朗起义是我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农民思想的局限性,他们缺乏坚强的领导,无法克服落后思想。然而纵观历史,农民起义成功的又有几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