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除了对各种美食的向往和垂涎,还有对黄鹤楼、武当山、神龙架等名胜古迹的了解。 还有一句用来形容湖北人的话,也成了很多人对湖北人的第一印象:“天上有九头鸟,地上有湖北佬”这两句褒贬争议不断的话。 这句话形象表达出湖北人坚强、不屈不挠、聪慧能干的性格,也许正因为他们的性格使然,使得湖北文化特色相当繁荣,今天就让我们带大家走进湖北非遗文化特色,去感受它的魅力和精彩。 1、非遗代表名称:雕花剪纸 湖北孝感的雕花剪纸起源于西晋时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被人们称赞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说到雕花剪纸,不得不感慨它的工艺复杂,需要在原样上重叠二十多层纸,还在摆在蜡板上刻制,又可以称为“花样”。
早在1952年,雕花剪纸就深受人们喜爱,孝感还专门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 如果你了解过雕花剪纸,一定会被它题材的丰富和精妙的构图震惊到。 当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比较喜欢那些以长寿、美好、喜庆为主题的花样,每到节庆日,家家户户贴上大红的剪纸,欢乐的气氛扑面而来。 孝感雕花剪纸发展至今,保存和创作了千余种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南北艺术,风格古朴典雅,也让这项非遗技术常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非遗传承(非遗传承的意义)
在大冶,刺绣被湖北人亲切地称为是他们的“活态灵魂”。 我们在看到精妙的刺绣时,总要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好美啊!”但是这声“好美”的背后是无数绣娘日夜的付出,有时候想要刺绣出一幅图案充实、色彩鲜艳的作品要变换十几种针法,这不仅对绣娘的耐心是一种考验,对耐力同样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提起刺绣,我就不得不说一下作为大冶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 刚开始通过接触刺绣刘小红发现这项技术之所以没有被大多人接受是因为针法太过普遍,式样也过于老成。 所以她当即决定去遍访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她终于在原有的针法之外独创出数种针法,而且将原本人们认为老成没有新意的式样通过研究将古典与现代,中式和西式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灵动。
在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今天,大冶刺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也是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一种认可,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也许它发扬传承的不是哪一种不可替代的式样,而是手工艺人持久的坚持,以及精益求精,严谨细腻的精神品质。 3、非遗项目名称:竹雕 因武穴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所以当地一年平均温度都在10摄氏度左右,又加上雨季较多,所以适宜种植竹子,制作竹器。 而武穴市也因为竹子色泽柔和,久采不绝,素有“竹器之乡”的美称。 湖北竹雕也因工艺技术的精湛,成为每个湖北人心目中最受喜爱的非遗项目之一。
说起竹子就不禁使人联想到章水泉老先生,他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竹艺大师”。 竹艺大师章水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小学毕业后便跟随父亲认识的雕刻印章师傅学习雕刻。直到竹器工艺厂恢复生产,在机缘巧合下他被调到竹器厂开始学习竹器制作。 加上之前有印章雕刻的经验,经过摸索和钻研他在原来竹雕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使得他的雕刻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并且他雕刻的《漓江秀色》和《龙舟》被送到多个国家展出,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一绝”。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竹雕已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并且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竹雕师傅将现代式样进行精妙雕刻,使其多了一份简约、不繁复的自然气息。 在这个人杰地灵的湖北,不仅有好山好水风光醉人的旅游业,更有让人流连忘返,啧啧称赞的非遗文化,湖北因其不同的文化,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正如一首现代诗中所写“楚风汉韵明出相,凤凰展翅呈祥瑞”。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我们会看见一个崭新不一样的湖北。 #凤鸣楚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