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一年级上册第4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者(月是故乡明作者是谁)
(三)文化内涵:引诗中的“露从今夜白”的内涵是:今天是白露节,从今夜起再有露水就是和夏天的露水不一样的秋露了。日照的时间变短,自然界的寒气加重了,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全引诗的内涵是:由于有战乱的原因,深夜响起了禁止通行的鼓声,夜里十分肃静,只能听到孤雁的哀鸣。露水从今夜变为秋露,但是咱们故乡的月亮却十分明亮。
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诗,是公元759年秋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逃到秦州来居住。看到月亮十分明亮就想起了分别住在山东和河南的几位弟弟,因为音信扼断,不知道他们的处境如何,十分惦念他们。那么为什么因故乡的月亮明亮而想起弟弟们呢?这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的一段佳话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作为男子离家出外闯荡的人甚多。出外闯荡又有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想家”“思念亲人”,特别是赶上战乱或者年节更是“倍思亲”。那么这时“明亮的月亮”就是一个寄托思念的媒体了:尽管你是在天南,他是在地北,但是大家都是在一个月亮的下面。这样大家都可仰望明月来传达自己的思念,寄托自己的乡愁。有人说这种“传达”和“寄托”乃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人们常说的说“月是故乡明”,并不是因为事实如此,而是人们眷念故土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说明:为了帮助中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中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