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生卒不详,齐国人,今山东阳谷一带。
孙膑下山(孙膑下山斗庞涓)
?司马迁《史记》记载:“孙武百世后有孙膑。”
孙膑,原名宾,因受刑改名为膑,是大军事学家孙武之后,年轻时受教于鬼谷子,后被同窗好友迫害致残。
庞涓,孙膑的同窗好友,一起拜师于鬼谷子,学习用兵之道。
庞涓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学有所成后下山到魏国,成为魏国的将军。
几年后,魏王听说孙膑有大将之才,且于庞涓都师出鬼谷子,一边怪罪庞涓没有向自己推荐这样的人才,一边命令庞涓写信给孙膑,让孙膑下山到魏国辅佐自己。
嫉妒之火已点燃,庞涓不允许有人来取代他的位置,不允许有人比他强,即使他心底清楚,孙膑才能远在他之上。
孙膑拜别师父鬼谷子。
鬼谷子:“你大器晚成,且你的立功之处不在魏,而在你的故乡齐国。”
鬼谷子将孙膑的“宾”,改成了“膑”。
孙膑不解,问:“受刑的人才称为膑,为什么我用这个字?”
鬼谷子:“你先不要问,日后便会应验。”
孙膑来到魏国,魏王很高兴,认为他的才能确实在庞涓之上,便拜孙膑为客卿,参谋军政大事。
庞涓已经贪恋权力,利令智昏,他怕孙膑一旦立功,兵权非孙膑莫属。
于是用来自于齐国写给孙膑的假信,在魏王面前污蔑孙膑私通齐国。
魏王判孙膑死罪,庞涓假意求情,免孙膑死罪。为了不让孙膑回到齐国,魏王判给孙膑一个“膑”刑,把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剜去,让他不能走路,只能老死在魏国。
孙膑只能用装疯的形式,骗魏王和庞涓对他放松警惕,才能找到机会和齐国使者一起逃出魏国。
孙膑到了齐国,受到齐威王重用,尊孙膑为国师,为他盖房子,娶妻成家。
孙膑见齐国对他如此厚待,便下决心要报答齐国对他的知遇之恩。
公元前32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兵十万,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弱魏强,只能向东方大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问孙膑该如何?
孙膑:“现在魏国和齐国两相对立,如果齐国坐视不理,魏灭赵后,魏更强大,对齐国很不利。因此,救赵就是救自己,但是又不能立刻发兵,否则是齐国替赵国挡刀,最好是让魏、赵两国相互削弱,然后再趁魏疲敝的时候,出兵攻打魏国。”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
一年后,赵国坚持不下去了,派人求援于齐。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田忌问孙膑:“这一仗怎么打?”
孙膑反问:“以将军之见呢?”
田忌答:“率兵直接攻打邯郸,与赵国内外夹击魏国,一定会胜利!”
孙膑说:“此计虽好,但这不是上策,我们行军千里到邯郸,早已是疲惫之师,再与魏交手,是替赵国挡刀,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田忌问:“那军师有什么高见?”
孙膑说:“两个人打架,救援者直接参与进去打架,不仅不能解围,还会使打斗更加激烈,救援者也会受到损失。最好的办法是趁虚而入,打乱他们的作战计划。”
孙膑建议命令一将领率一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直扑魏国首都大梁,让庞涓千里回师营救,然后将齐国主力埋伏在庞涓回师路上。这样,齐军守株待兔,以逸待劳,魏军千里回师,劳苦不堪,一定能大获全胜。
田忌按孙膑计划行事,在庞涓回师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歼灭魏军两万多人,庞涓狼狈而逃。
公元前343年,魏国想当中原盟主,又挑起了对韩的战争。
庞涓因上次攻打赵国失败,威信大损,这次势必要出师必胜。
韩是小国,也抵挡不住魏国的进攻,只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派田忌、孙膑领兵九万救韩。
这次作战计划有变,不能像上次一样在中途伏击庞涓,庞涓也一定不会再上钩。
这个的作战计划是什么呢?
孙膑来个假戏真做,直接率九万大军全部扑击魏国首都大梁,浩浩荡荡地把大梁包围起来打,场面十分激烈,庞涓不得不回师救援。牵住了庞涓的牛鼻子,胜利就不远了。
庞涓恨极了孙膑,他的攻韩计划又被打断,不得不撤师回魏。
孙膑听探子来报,庞涓到大梁只有一天的路程了。于是命令齐军撤退,往齐国方向去。
庞涓到达大梁后,听说孙膑只撤走了一天时间,这一天的路程对于强大的魏军来说,不算什么。庞涓命令魏军猛追齐军,他要消灭齐军,活捉孙膑,以解心头之恨。
这一次,他一定要赢。
孙膑知道庞涓对自己穷追不舍,他笑了。
鱼已经上钩了。
孙膑命人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挖五万个灶,第三天挖两万灶。
庞涓追上时,发现齐军的灶一天比一天少,说明齐军人数锐减,多有逃亡,大喜过望。
又追了一天,到了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
道路上横着一棵树,被剥了皮,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正当庞涓疑惑时,埋伏在山上的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这才知道中了埋伏,但为时已晚。
齐军攻势如虹,庞涓怎么也冲不出去,魏军已被屠杀殆尽,见大势已去,庞涓只好拔剑自杀了。
悔没有杀孙膑。
孙膑经历此两大战役后,名满天下,成了齐国柱石。
功成名就之后,退隐乡间,整理自己的用兵心得。
1972年山东银雀山的《孙膑兵法》,是他留给后世的遗产。
孙膑最后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八十岁老死于家中,有人说他跟随鬼谷子成仙去了。
身体的残疾并不能磨灭一个人的意志,对于孙膑而言,矢志不渝地守护齐国,是他对知遇之恩的最好报答。他创造的兵法,至今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