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
浪淘沙的作者是谁(浪淘沙的作者是谁刘禹锡)
秦皇岛鹰角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主持制订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拉开帷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抚平战争的创伤,收拾旧山河,使新中国由百废待兴转变为百废俱兴的繁荣局面,真是“换了人间”。1954年初,党和国家着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毛泽东坚信:“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毛泽东于1954年夏天来到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北戴河。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百丈,银山万叠,毛泽东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百倍,下海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意犹未尽,一气呵成创作了这首《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主席手稿
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北戴河鹰角亭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四处奔波、游历的所养之气,无疑使他获得了无限诗情和灵感,他将革命家的人格与文学家的气质融于一身,完美地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高度统一。因此,他在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挥洒雄放的气势、巨大的空间形态感与深沉的历史意识,共同构成了壮阔的意境。
曹操曹孟德绘像
毛泽东在这首词里特别写到曹操,不仅仅是为了今昔对比,更多的是因为他欣赏曹操的诗风,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浪淘沙》。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我不喜欢。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与中国文学》)不难看出“大雨落幽燕…往事越千年”也是这样的“大手笔”。
这首词的思路是古今对比,作者的视角在眼前波涛汹涌的北戴河海滨,思绪却上溯到1700多年前,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词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二句是曹操原诗的化用,相同的语言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善翻古意而创新意境的精深艺术修养。
品味毛主席诗词意境
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北戴河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阕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言)。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如今的北戴河风景区
词的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壮志。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怀念毛主席
这首词的思路是古今对比,作者的视角在眼前波涛汹涌的北戴河海滨,思绪却上溯到1700多年前,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词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二句是曹操原诗的化用,相同的语言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善翻古意而创新意境的精深艺术修养。
一苇渡江韦先生撰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