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锦华的年度电影观察中,她说起,“如果《宇宙探索编辑部》找到了它的观众,应该是一个叫好叫座的电影”。就目前来看,这部电影上映一周,总票房虽低于同期的《忠犬八公》和《了不起的夜晚》,但口碑和每日票房占比却在渐长。看起来,《宇宙探索编辑部》正走在找到它观众的路上。
对于看过且会推荐这部作品的人来说,我们或许会更理解“找到它观众”的具体指向。
表面点看,这种特征藏于“地球人外星人千里奔现”剧情简介、影片布景“在宇宙尽头呼唤爱”和主创在不同路演采访中提到的“对能get到它的观众”(会好看/好笑)暗示里等待被指认。更深层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那些看似新出现的喜剧类型特征、幽默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视角,也契合于不少“它观众”早已习惯了的“新”阅读模式。
“地球人外星人千里奔现”的确能简要概括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要情节。展开来说,(快要倒闭的)科幻杂志编辑老唐因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凭着几个“常规”看来很不靠谱的线索,就和他的朋友们踏上了从北京到西南的寻找外星人之旅。在这段旅程中,观众和老唐的“朋友”,会一同认识毒舌却看似“清醒”的同事,提供线索却有酗酒嫌疑的气象工作者那日苏,有原生家庭问题也在心灵困境里挣扎的晓晓,以及看似疯癫也煞有其事的文艺乡土青年孙一通。
为了确证外星人真的存在,老唐认真对待每一个荒谬的指引,个人生活处在岌岌可危境遇里的他,拿着相对“高价”买来的外星人棒骨,在同伴的嘲讽、添乱和支持中,朝着一个充满误会和巧合的境遇里走去。导演孔大山在各种路演采访中,将其解释为“以西游记的形式解读人心宇宙”。
由此,《宇宙探索编辑部》因为老唐认真执着而自带的“民科”色彩,又辅以西南乡村惊现外星人的探索背景,再加之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以及不少观众和评论将其总结为,科幻版《走近科学》和民科类《1818黄金眼》——一种很容易因为主要人物事件的荒谬,而在视频平台上被二创和传播的内容。
其“新型”的喜剧类型特色也从而显得直观。《宇宙探索编辑部》既不同于传统“北方喜剧”靠夸张化具体事件和人物形象制造笑料,也不同于日漫或港式喜剧中转折强烈的“无厘头”笑点。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宇宙编辑部》的上述特征,事实上也很容易让我想起自己在观看《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和《瞬息全宇宙》的感受。会想到前者的原因似乎更好理解,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类似,《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也是充满了各种梗和“冷幽默”的伪纪录片,且不约而同的,两部电影的主创都在很多采访里提到,自己喜欢伪纪录片能制造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感觉。
《瞬息全宇宙》
而之所以会想到《瞬息全宇宙》,或许可以引用学者胡亮宇在《瞬息全宇宙》影评中提到的“数据库电影”概念进行解释。即“今日的人们更容易通过数据库及其目录来检索世界、理解世界、表征世界,‘数据库电影’的概念亦应运而生……从海量的既有集合中提取要素,任意选取模块化的场景,去构建自己的叙述;其次则是东浩纪、列夫·马诺维奇等学者所发现的,数据库电影与传统叙事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往往跳出线性叙事的束缚,而是依赖于不同时空的自由拼接集合”。“数据库”是一应运而生的后现代文本表现形式,主要特点也有非线性和反深度。
当然,和《瞬息全宇宙》相比,《宇宙探索编辑部》或许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数据库电影”特征,主要的故事情节也按照线性叙事在按部就班发展。但和“数据库影视文化作品”相似,《宇宙探索编辑部》和《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也在通过设置情节,引诱观众辨认出熟悉场景和不同梗的消费阅读模式,来达到会心一笑的快感产生机制。
有意思的是,对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它观众来说,“数据库电影”的概念本身也像一个“梗”,即熟悉此种消费阅读模式的观众,只会立即“get”电影的有趣、迷人和关怀。只是对于暂时未曾为非它观众的群体来说,还需要找到一个理解的路径和渠道,先理解它存在的“合法性”,再走近它深度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展现出的“新”喜剧类型特征,其意义或许在此地还要远大于“独创”和“风格”等传统创作技艺评判标准。假如现存的主流文化经验里,真的有针对“梗”、“网络热词”和“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没深度也缺乏公共讨论价值的“刻板印象”,才一遍又一遍抑制“郭门”和“不讲武德”的流行。
《宇宙探索编辑部》找到它观众的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在它之前,已有《瞬息全宇宙》和《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的广受欢迎在前,《宇宙探索编辑部》被看见,也不只是“数据库”创作消费习惯被推向前台的宣言,那么多看似荒诞不经的传播冲动前,其实当然有我们对小人物命运的共情和理解,对从成长在另一种春风里的人来说,你可以“get”不到它,但或许也没必要轻易污名甚至禁止它。
回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里,也即回到电影找到更多观众并打动他们的出发点里。有“数据库”特征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不但没有回避小人物在时代变化中飘零的处境和群体问题,反而以一种相对勇敢且深情的方式,(和同期的国产电影相比)直接的书写并肯定了他们。
《宇宙探索编辑部》电影里所塑造和书写的人,是在消费主义和社交媒体相结合的网络生态里,会被不同流量区域分类掉,然后接近沉默的人们。就个人经验的角度,他们的日常都多少有些问题,既不能作为成功者大谈索取经验,也没有底气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谈吐吸引关注。而作为彻底的失败者的角度,他们虽各有各的荒唐和执着,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显得不够猎奇。
仔细回想,我们或许都在日常里忽略/见过像老唐这样,受过时代否定或因心理创伤不敢和他人眼神对视,吃穿朴素又有点固执的失意中年人。也见过在眼镜城开着眼镜店,乐于分析人情长短,略显精明的老姨。更见过对工作生活失意却惫于表达在酒水里泄愤的青年人,或者是被抑郁情绪捆绑甚至不知问题还可以从和谈起的稚嫩面孔。
《宇宙探索编辑部》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将他们聚在一起,呈现他们的日常,以正式的方式请他们讲出自己的看法,并作为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和他们真正走在同一条路上。对于评论电影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来说,伪纪录片固然有很多美学设定上的考量。
但对于跟着这个镜头一同捕捉到尴尬荒诞可笑的细节,也跟着这个镜头和老唐走到了最后的我们来说——这是另一个属于电影和观众和老唐故事的默契和会心一笑,我们既是老唐旅程中普通又容易被忽视的一员,我们也是亲历彼此日常奇迹发生时刻的见证者。当我们共同穿越过那些置身于世界却又渺小如细沙的时刻——我们还是能在这样的生命里,拥抱自己的宇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