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庄雪茵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
在粤西的红树林之城,一边是蔚蓝大海,一边是广袤土地,两者之间,成片苍翠的红树林迎风起舞。被誉为“海洋绿肺”的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涵养水土的功能,同时也为我国“双碳”目标做出了极大贡献。湛江拥有着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得益于人们对这群“海岸卫士”的重视和保护。在炎炎夏日,由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举办的“粤美·红树林”系列活动暨第九期【粤美·湿地】大讲堂带领我们走进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红树林这一珍稀生态系统,聆听湛江与红树林的故事。
跟随总书记足迹
相约同往金牛岛
金牛岛红树林保护区
在麻章区湖光镇的金牛岛红树林保护区,星罗棋布的绿色丛林点缀在水面。泛舟其间,不同种类的红树们自由组队,高低错落,凑成了一个个红树小岛。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我们走进金牛岛,领略红树林别样之美。
秋茄(左)与桐花(右)
在一簇簇低矮的桐花丛中,身姿高挑、冠形如火焰一般的是红海榄。发达的支柱根是其在长时间浸淹缺氧环境下仍然旺盛生长的法宝;凑近观察时会发现看似圆润的叶片,却有着针状的芒尖。棒状的胚轴挂满枝头,正在等待时机成熟,坠入淤泥,开启新生命之旅。一旁的桐花树则显得小巧精致许多,树梢缀满山羊角形状的蒴果,叶片椭圆,顶端微凹,叶长几乎为红海榄的一半,浸入水中的枝叶随波轻轻荡漾。
白鹭在林中停歇
全球候鸟迁徙线平面图(图源于中国气象报社)
白鹭在天空盘旋,像姿态翩跹的舞者,停落树梢时眼前就是“万绿丛中点点白”。白鹭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它们的到来是对湛江红树林保护工作的认可。目前全球九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就经过湛江,茁壮生长的红树植物吸引了众多候鸟在此停留,其中不乏勺嘴鹬等极危物种(CR)。这都得益于湛江开展的生态修复工作,为了解决围塘养殖与红树保护的冲突,金牛岛构建了“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系统”,同时借助其近市区的优势,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零距离探秘自然
漫步高桥红树林
高桥红树林
不同于金牛岛的丛林景观,在100公里外的廉江市高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则以红树林漫延的河道为主要特色。从天空俯瞰,河流交错纵横,在这片“海上森林”中勾勒出形状各异的板块。这里是全国大陆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珍稀红树植物木榄的主要分布区。
木榄林
木榄
红树中的单宁
潮水退去时,穿梭在高大的木榄林中,抬头可见雪茄状的胚轴和紫红色的萼筒,偶尔还能品尝到花蕊中贮藏的清甜花蜜,许多人都知道桐花蜜,但其实木榄的蜜也芬芳四溢。木榄的树皮通常是灰绿色的,但剥开树皮,其中的单宁就会迅速氧化变红,这也是“红树林”之名的由来。
膝状根
招潮蟹
相手蟹
低头时只见泥地里一个个如膝盖一般拱起的呼吸根,根的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穴,这是蟹类的栖息地。走近时,举着红钳子的招潮蟹便会快速躲回家中,流动的红色在棕褐色的泥地里分外显眼;相比之下,棕灰色的相手蟹仿佛穿了隐身衣,与环境融为一体。它们以枯枝腐叶为食,默默地为这个生态系统的运转做贡献。
红树蚬
泥地里的宝藏远不止螃蟹,某块形状规则的“石头”说不定就是裹着泥衣的红树蚬,某片缓慢移动的椭圆“叶子”,可能就是穿了泥披风的石磺。适宜的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底栖资源,也为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地上的红树,地下的底栖,天上的水鸟,他们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红树林”到“红树林生态系统”,体现了湛江对红树林保护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高桥科研站点鸟瞰图
在林间穿行时,偶尔会听到无人机桨叶转动的嗡鸣声,看到科研人员专注地调试各种仪器设备。高桥得天独厚的红树林资源,使其成为红树林科研监测的重点区域,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沿海防护林监测站、国家级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站等科研站点均位于此。其中,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主要功能是为长期生态系统研究做定位性观测,持续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做阶段性调查,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来反映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探寻其客观规律。而多个监测站则为红树林的保育提供了坚实保障,能够迅速发现外来物种入侵、污水排放等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情况,并及时做出应对。此外,高桥还开展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库及碳循环研究的特色项目,为滨海碳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天时地利人和际
共建“红树林之城”
在全球红树林退化的背景下,湛江的红树林面积却持续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质量稳步提升。在金牛岛与高桥红树林保护区的参观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湛江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做到了因地制宜,实现了“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为我国红树林保护的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此外,湛江推动了“蓝碳”碳汇项目,实现了红树林生态产品的价值,使“红树林”变成“金树林”,不仅拉动地方经济,也提高了群众对红树林的关注度。正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副所长朱耀军向我们分享的那样:“十几年前我来这里做实验的时候,吃个饭都成问题,交通也不方便;随着红树林关注度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周边的饭店也多了起来,同时当地人也可以参与一些红树林保护的辅助性工作,增加收入。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慢慢带动的。”
红树林耐盐、耐淹、抗风,看似坚不可摧,但实际上红树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极易受到互花米草、鱼藤等有害生物的破坏。在采访讨论中,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林广旋告诉我们:“我们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最关键的还是防,在(入侵物种)还未进来之前,就做好科学的防护。”
红树林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红树林生态修复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红树林面积逐年上升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时刻谨记红树林的保育修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多方长期的关注和支持。
\ | /
★
我们要提升公众对“国宝”红树林的认知,一方面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科普,鼓励群众们参与到保护红树林的行动中来;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挖掘红树林的“蓝碳”价值,发展绿色经济,解决周边居民的生存压力。
\ | /
★
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绝不可忽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修复。
\ | /
★
科研工作者们要持续关注各地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长期观察监测的发现来指导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生态修复质量。
活动合照
白天,蓝天白云、绿树碧水;傍晚,百鸟归巢、霞光万道。探访红树林之城,让我们领悟到大自然的伟大之处,也让我们看到红树林面临的挑战。只有身临其境时,才能发现这一珍稀生态的瑰丽,在闲暇之时不妨走进这片海上森林,探索自然奥秘,体验科学考察和生态保护的乐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