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探索新时代中国科学城建设范式,《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正式发布

探索新时代中国科学城建设范式,《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正式发布

探索新时代中国科学城建设范式,《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正式发布4月27日下午,光明科学城论坛·2023平行论坛——“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发展论坛”在深圳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科学赋能城市”

4月27日下午,光明科学城论坛·2023平行论坛——“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发展论坛”在深圳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科学赋能城市”,围绕“科学、城市、产业、人才”四个关键词,邀请国内专家学者、院士、行业大咖、规划与建设工作者齐聚一堂,聚焦科学城建设和发展,借鉴全球科学中心经验,探索科学中心发展与城市崛起之间的内在影响,探察“科学”与“城”的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探讨“科-城-产-人”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探求新时代中国科学城建设范式,共商科学城建设理念。

科学探索对孩子的意义_探索科学_科学探索内容有哪些

深圳市光明区领导与特邀演讲嘉宾共同按下按钮,发布了《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

会议共分为四个环节。在相关领导致辞后的第二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副理事长唐杰、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荣远、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忠5位专家就科学、城市、产业、人才等方面做了主旨演进;环节三为《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解读,环节四为《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正式发布。

嘉宾观点

复杂型城市设计与城市总设计师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以“复杂型城市设计与总设计师制”为题进行主旨报告。报告指出传统型的城市设计已难以应对愈加复杂的城市问题,需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与模式。他总结了复杂型城市的六大特征,包括高密度高容积率、城市功能高度复合化、城市空间高度立体化、交通枢纽高度汇总、新老用地交错、开发时序长、用地权属复杂多样,并通过东京的案例诠释了复杂型城市的解决策略。

孟建民院士认为,城市设计制度需要创新,结合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和其他片区总设计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复杂型城市设计的核心内涵:区别于传统城市设计的新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城市设计,是一种基于城市复杂性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法,也是一种设计结合实施的综合性理念。而总设计师制度则是该理念的制度载体和解决策略与手段,并且指出总设计师制度具备全专业整合统筹、全过程伴随服务、全要素前置三大特点,并应具备前瞻性、动态性和协同性这三个特征。 最后孟建民院士从完善技术工具、数字化转型、夯实管控抓手进行展望。

光明科学城建设:科学 产业 城市与人才

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则以“科学、产业、城市与人才”为主题,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光明科学城建设与发展。以光明科学城的使命为始,指出光明科学城不仅是光明的、深圳的,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节点。

在科学与产业方面,唐杰探讨了如何从科学走向产业,实现科学产业化。唐杰认为,深圳具有强大的、将科学转化为产业的能力,其已进入全球创新中心城市前列,但距离科学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光明科学城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唐杰以硅谷为例,总结基础科学研究与科学的产业化过程中,大学与研究机构、政府、市场体系等所需扮演的角色。在城市与人才方面,唐杰认为“科学雨林,无界生境”很好地体现了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原则,并强调人才流动性、城市密度是科学城建设需要把握的关键平衡点。最后,唐杰指出光明科学城是深圳科学中心城市与周边产业衔接的触角,是与周边汇聚的纽带,是深圳汇聚新的创新资源的蓄水池。

湾区光明——茅洲河流域未来想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大师朱荣远以“湾区光明——茅洲河流域未来想象”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一开始他就指出大湾区城际间正在孕育新的时空格局,共同利益和共同区位的扭合发展成为一种想象,也是一种趋势。面对新的发展格局,光明应该思考如何把自己照亮,再辉映他城。朱荣远接下来从“一个趋势、两个不确定、三个想象”展开了论述。

在“一个趋势”方面,朱荣远指出湾区城际关系发展改变,各地政府和市场焦点和要素集聚在湾区赤道,无论是空间、产业或是活力都在这个区域非常强烈的汇聚。茅洲河流域作为湾区赤道的核心区域,不只是一个产业经济的活力带,有机会通过系统性及结构性重构持续更新而形成新型产城空间,演绎人与自然、人与人、科创与生产服务为特色的产城新关系。“两个不确定”是指流域的城(区)际间各自城市发展规划破茧合作与否的不确定、流域有限的更新整备土地或增量土地空间的利用方式不确定。把不确定变成确定,报告提出了“三个想象”,“想象一”是指针对在茅洲河流域的空间共同区位、共同利益,深圳与东莞应共同谋划茅洲河流域的城市新计划,共建环巍峨山国家南方科学中心;“想象二”是在茅洲河流域构建非一般概念的另类城市功能簇群和多中心服务体系的产城形态;“想象三”是对光明土地规划和建设模式的人与城市、密度与经济、场所与文明等附加价值进行思考,尤其提出开发建设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加大一些科学城人文环境的品质的权重。

最后,朱荣远寄语“山高人为峰”,坚持心安愉悦时空诱人、活性新城事业留人的科学城营城策略,光明将成为一座融于自然的城市、一座由科学智慧驱动的城市、一座让科学家美好生活的城市。

科学中心城市的崛起——光明科学城如何赋能城市创新发展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忠先生,围绕“光明科学城如何赋能城市创新发展”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明确指出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光明科学城进入科研驱动阶段,从“建设”迈向“科研”,其建设模式亟需从“产-学-研”向“研-学-产”转变。

李忠认为在大科学时代,科研突破越来越依赖大科学装置,“重装科学城”越来越重要。由此,基于国内外案例研究,结合光明科学城的主要设施及资源,对比国内主要城市科研与创新建设情况,李忠提出光明科学城应以四大策略,用科学赋能深圳创新发展。策略一,通过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强化引育技术经纪人,紧抓科学服务,培育未来科技产业;策略二,带动工业软件开发、定向突破产业创新,推动算力协同,赋能先进制造升级;策略三,让科学走进艺术,让科学走进大众,强化科幻科普,树立城市创新名片;策略四,强调对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尤其是宜居生活保障,建设青春科学城。

人的内涵,城的服务—— 人的需求与科学城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与中等收入陷阱,应从城市发展主体的变化、发展模式的变化和发展逻辑的变化,构建面向吸引人才的新路径,从经济视角、社会视角、价值观视角等不同维度去关切不同人群的差异与特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空间与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不仅满足人的发展与生存型需求,更要关注体验型需求,空间供给应关注空间距离的时间与费用成本刚性约束。

李晓江以旧金山硅谷、纽约硅巷、伦敦硅环为例分析了“创新回归都市”的趋势,提出创新人才成为新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城市应从人的流动逻辑出发,提供满足科技人才生活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服务场景。

科学城成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新型载体,科学城的空间演变趋势,也从飞地转向城市,拥有更加活力和开放的创新氛围。应从科学城人口结构呈现的高学历、国际化、年轻化、高带眷、高流动等特点,收入结构相对偏高,量身定制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方面应提供满足工作需求的科研工作类设施、满足精神需求的文艺运动类设施和满足生活需求的日常生活类设施,公共空间方面应提供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偏好和运动空间、交流空间和静思空间。环境品质方面应塑造中低密度城野相融的科研环境,活力多元的商业氛围和全龄友好的环境设施。

最后,李晓江从深圳市的公共设施分布和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光明科学城未来空间供给应关注的重点,基于人本视角从生态、文化、服务和创新等方面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的吸引力!

《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解读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分院王泽坚副院长对《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进行了解读。《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不仅展现了光明科学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更是新时代中国科学城的建设范式的一种探索。

《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

光明科学城要建设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吸引世界顶尖科研人员及科技创新人才,以“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为目标,坚持集中度显示度、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理念,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最终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建设开放创新之城

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企业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形成开放、共享、创新的城市气质。建设多样化创新空间、交流平台和服务设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文宜居之城

全面聚焦创新人才需求,提供综合性、国际化、特色型的优质公共服务。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让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塑造“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城市风貌,建设山水连城、烟火漫城、科学趣城的幸福宜居家园。

建设绿色智慧之城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山水田园新都市。推进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安全、深度感知、共享互联的未来城市标杆。

上一篇: 《科学大家》| 从地球走向深空:人类航天探索历程
下一篇: 小米6亮银探索版的延续?Redmi 10X Pro液态银新配色公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