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神秘的,是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轮回,让万物繁衍,生生不息;自然是强大的,它能够承受万物的索取而不求回报。为之震撼的人类,带着一种敬佩感去欣赏自然、陶醉于山水之间,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亚里士多德曾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无论是电闪雷鸣、虹销雨霁,还是晴空万里、鸟语花香,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我们获得视觉、嗅觉、听觉乃至触觉上全方位的审美感受。
我们通过欣赏自然,引发了无穷的想象,同时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夜雨诗意》中,作者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夜雨带给他的无限思考。从夜雨对于一个行旅之人的作用,上升到对于人类的人生行程和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终回到现代人的行旅。全文以小见大,最后引出作者的美学思考,表达了现代人品味苦涩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的意愿,点出了夜雨诗意的现实意义。
同是置身于自然,中西方对于山水的态度有所不同。罗兰在《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写道:“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全文从中国人游山、玩水、山水画3个方面阐述中国人的山水观,通过对比论证点明了中西方的区别:西方是敌对自然,而中国是出于对自然的善意与爱惜。
接下来,当我们变换角度,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俯瞰时,或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自然,更加理性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像山那样思考》中记叙、解读一声狼嗥时,反复提到山的思考。山在这里像是一个老者,不知多少年前它便伫立在这里,伴随着自然的更迭而不断生长。它懂得观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深知生态平衡对于人与自然的重要意义,而故作聪明的人类却要等到生态恶果真正降临时才有所醒悟。“太多的安全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像山那样思考,才能领悟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中隐藏的警告。同样地,在《城市的雪》和《白鹤翔集的记忆》中,作者通过讲述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真实故事,表达内心的担忧,警告人们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与此同时,他们也让我们明白,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要尝试跳出当事人的圈子,做一个旁观者——也许会发现潜在的问题,做出更理性的决定。
从客观认识到问题起,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对自然的探索。人们选择去剖析自然,探索自然的意义。卢梭在《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通过幻想,重建了理想社会,体验了美妙的感情。他认为自然创造了一个纯洁、甜美、令人闲适的环境,为被社会禁锢的心灵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韩少功在《土地》中,认为大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以土地为母,回归生命本源??这些文章的共性,在于他们都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自然,并且开始寻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对于自然的探索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转向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试图寻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平衡。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经千年逐渐演化而来,最终阐明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的统一性,与精神的统一性。这是一种生态整体观:人属于自然,应与万物平等,和平共处;万物构成整体,整体与每个个体应紧密相连;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以说,这也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现代化阐释。
然而,我不禁反思:我们真正领悟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吗?我们是生态整体观念的践行者吗???“若污秽了你的床铺,你必然会在自己的污秽中窒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是愧疚的、恐惧的。人类已经打破了和自然间的平等关系,我们也饱尝这样做的恶果。我们需要也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人对自然的探索还在继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