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能是近两年影迷群体期待值最高的国产片之一。
自从2021年成为平遥电影节口碑爆款、去年北影节展映一票难求,期待它公映的影迷数不胜数。
4月1日,《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上映。
电视机雪花点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头戴简易装置就能收到外星信号,投入功德箱520块就能看一眼硅胶外星人……荒诞的故事配上神经质式的人物,这是一个怎样奇奇怪怪的故事?
事实上,这是一部杂糅了科幻、现实、喜剧等各类元素的民间科幻片,甚至连导演自己都把它形容为“科幻电影的地板砖”。
这块砖有人喜欢,觉得它“非常神经病却又极致浪漫”;有人不喜欢,觉得它“太土、太闹、又无趣”。
而手持镜头、跳切剪辑、采访式对白、神经质表演更让不少网友在网上争论不休。
那么,这部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监制、青年导演孔大山执导的“民间科幻片”,是否真的代表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科幻地板砖”的探索
一个潦倒落魄的科幻杂志主编姓唐,一个头顶生锈铁锅的农村少年姓孙,还有一群“天涯沦落人”伙伴,一起踏上令人啼笑皆非的寻找外星人之旅……这故事乍一听起来像不像西天取经?亦或是“西游记+堂吉诃德”?
《流浪地球》之前,国产科幻片基本以“软科幻”为主,多与喜剧、儿童等类型相结合,披着科幻的外衣以合家欢、搞笑、温情为主要卖点,如较早的《霹雳贝贝》《长江七号》《未来警察》等。
《流浪地球》之后,大投资、大特效、工业化的制作水平将国产科幻片提升到硬核科幻的轨道上。两部《流浪地球》之外,《明日战记》《独行月球》乃至于电视剧《三体》等“硬科幻”作品业已成为近几年影视市场上的“香饽饽”。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似乎是在这“软硬”之间找到了一条更为奇特的路子——它荒诞不经,但又伤感而不失浪漫、沉重而不乏治愈。
该片以真实新闻事件(2013年山东滨州外星人乌龙事件)作为改编基础,具有扎实的现实土壤;以寻找外星人为主线,并最终呈现“超自然奇观”的故事讲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神秘未知世界的想象。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的伪记录片拍摄手法,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代入感,更是将现实的沉重与主人公性格的偏执用颇具文艺气息的镜头语言、剪辑节奏给表达了出来。
实际上,影片并没有大制作、大特效、大明星,只有电视机、雪花点、头部按摩器、硅胶外星人、铁锅、麻雀和几个被生活旋涡所困住的普通人。
因此,无论从故事类型、拍摄风格,还是画面细节、对白意蕴乃至定在愚人节当天上映的档期选择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影迷圈层未映先火、上映后仍能以豆瓣8.4分的高口碑坚挺至今,不得不说这是国产电影在科幻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
文艺与商业的“魅惑”
“宇宙探索版《路边野餐》”是部分影迷给《宇宙探索编辑部》作出的标签性评价。
的确,由于影片的文艺气质、公路片的形式以及新颖的拍摄手法和同为青年导演处女作等因素,许多人会将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
实际上,相较于《路边野餐》,《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剧作层面的戏剧性更强,在表演层面,借助演员完成精准的情绪表演更难。
而在同样的诗歌念白这一元素的运用上,后者却明显不如前者更加浑然天成。
具体到内容中,如果说《路边野餐》是毕赣对于私人记忆的诗意回溯与朦胧追寻,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孔大山对于普通人生存、生活困境更加写实的描绘与探讨。
影片前半部分唐志军陷在宇宙探索的“理想”与极度缺钱的“现实”冲突之间,后半部分深入深山后的“公路探险”戏码则集中展现了他的探险之旅实则是为解开女儿之死心结的自我救赎。
唐志军(杨皓宇饰)是唐僧,孙一通(王一通饰)是孙悟空、头上戴铁锅是紧箍咒,晓晓(盛晨晨饰)是唐女儿的一种替身,唐志军骑驴前进象征着堂吉诃德式的奋不顾身……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文本隐喻和意象象征既承载了导演过多的个人化表达,也是影迷解码影片的乐趣所在。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高了非影迷的观影门槛。
因此,从市场层面来看,对于《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一部“小体量”的科幻电影来说,上映7天票房3000万的成绩并不算差,但若将之与同期上映的催泪片《忠犬八公》作比较,后者1.37亿的票房已然碾压前者。
这似乎也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一部“另类科幻片”在探索路上需要付出的“代价”。
影片最大的“咖”是“老戏骨”杨皓宇,但除此之外没有更能扛票房的年轻演员,其预售不佳可以想见;乡土科幻、文艺科幻的类型气质也让该片丧失了部分硬核科幻影迷的支持;而影片过于摇晃的镜头画面、另类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现实主题使得部分普通观众“望而却步”。
不过,正如著名编剧张冀所说,“中国电影现在非常保守,应该看到更多这样的片子”,《宇宙探索编辑部》并非尽善尽美,但这样的影片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来说,的确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方向。
为何叫好不叫座?
豆瓣评分从8.8降至8.4,票房止步于3千万……未映先火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一周,尽管依然享有较高的评分和口碑,但整体来看,并没有成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黑马片。
“这是为影迷定制的电影”“普通观众并不感冒”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网友戏谑道“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
影片的“荒诞美学”和对于科幻片拍摄的“另辟蹊径”终究只停留在小众的影迷圈层。“文艺”“造作”则是更多普通观众的声音。
当主创在项目之初就陷入文艺与商业摇摆的泥潭,试图以个人化、反常规的表达撬动大众审美,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行为。精神固然可贵,观众“用脚投票”的现实却很残酷。
以一颗文艺心拍一部类型电影本没有错,但综合近几年的电影市场来看,这也是当下许多青年导演身上存在的共通问题。
比如翁子光拍的枭雄片《风再起时》是一种“文艺的犯罪片”,左志国拍的冒险片《荒原》是一部“文艺的荒野求生片”,即便是主打惊悚+喜剧类型的《了不起的夜晚》,《中邪》导演马凯似乎也把它拍成了一部强上价值观和情怀的“四不像电影”。
《宇宙探索编辑部》某种程度上跟上述影片所面临的问题类似,尽管在艺术探索方面可圈可点,但类型定位不清晰,文艺、小众气质导致市场表现不佳等仍是阻碍其成为黑马片或大众爆款的重要原因。
甚至在更为严苛的专业影迷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吐槽《宇宙探索编辑部》伪纪录式叙事视角过于随意,跳切式剪辑过于频繁导致叙事冗长、缓慢,神经质式的主角在结尾回归现实前后矛盾,寻找外星人的科幻设定“落地”在父女情上显得俗套且缺乏相应的前史铺垫,宇宙轮廓是人类DNA形状的想象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经常听到主创以这样的说辞来表达一部电影诞生的不易,但关注市场表现、聆听观众反馈、正视问题所在,更是电影人应该保有的积极创作态度。
而回过头来,我们更能看到,无论是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天花板”,还是以《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地板砖”,尽管中国电影人对于科幻片不同方向的探索已然小有成就,但整体而言,国产科幻片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癸卯年
闰二月廿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