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几乎上映得悄无声息,但昨天刚刚与国内观众见面的这部《星际探索》,的确是今年的重磅科幻片。
入围今年的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好莱坞一线大咖布拉德·皮特主演,执导过《迷失Z城》的詹姆斯·格雷担纲导演,配置是毫无疑问的大牌。
然而这部备受影迷期待的科幻大片,口碑一直十分两极化。在能同时体现影评人、普通观众打分情况的烂番茄网站,两方给出的评价差距十分巨大↓↓专业评审认为是好片,观众则毫不客气给了烂片标签。
IMDb和国内的豆瓣评分大概一致,都是7分左右。
国内上映首周的票房成绩1940万,最终票房应该不到3000万,成绩平平。
作为一部不以视听特效为最大卖点的文艺范科幻电影,《星际探索》注定不会像科幻商业大片一般有广泛观众缘。但就算只放在科幻文艺片的范畴,它也的确是“差一口气”。
过去曾有无数电影告诉我们,科幻一旦文艺起来,注定要进入探讨生命意义、人类未来的哲学层面。《星际探索》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导演的设定本来也很不错,将宏大的命题放到了个体身上,通过航天工程师布拉德·皮特的经历来引发思考。
虽然偏文艺,但《星际探索》的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
地球上接连出现神秘怪象,科学家发现某种失控的反物质反应正在威胁整个太阳系。就在此时,20年前执行海王星探索任务时失踪、消失在茫茫宇宙的罗伊父亲(汤米·李·琼斯 饰),突然通过卫星传回了消息。
于是政府派皮特到太空执行一项神秘任务——到人类在银河系设置的最远哨站火星,向身处海王星的父亲发送语音信号,希望联系上父亲,从而查明当年的真相,以及找到父亲的现身和神秘怪象之间的联系。
所以这就是一个太空版“爸爸去哪儿”的故事。
《星际探索》算是有明暗两条线。表面上是一出父子关系的讨论:过早失去爸爸的皮特,内心对情感的感知异于常人,同时有着自闭症倾向,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的爱。
而实际上他对父亲有着极深的牵绊,找爸之旅除了好奇当年的真相之外,也是想自我和解。
父亲为什么迟迟没有想办法联系儿子?他是如何在太空度过的20年?父子重逢后二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这些都是影片在后半程逐渐解开的疑问。
隐藏在父子情之中的,是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什么是孤独”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影片里既有对人性的“吐槽”,也有一些更抽象的哲思。
对于《星际探索》来说,亮点是对这些深邃的问题有所提及,但让人觉得可惜的地方在于,并没有给予观众“心灵一击”,可供解读的东西太少。
在人性讽刺的部分,《星际探索》过于直白,直接给皮特的内心OS配了旁白,让他如弹幕一般输出观点。
比如皮特到达探索之旅的第一站月球时,他的吐槽就开始了:人类到了月球,依然把这里和地球建设得一模一样。本想逃离原来的环境过来体验新的风景,结果还是熟悉的感觉。
乘坐月球车时,皮特猝不及防遭到了不明组织的攻击。他内心又开始吐槽这些人是为了在月球掠夺资源,所以不加区分地大开杀戒,实在贪婪又愚蠢。
这种形式虽然能给出信息,但放在文艺片里未免也缺少一些艺术性。
此外在通往火星的途中,又安排了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情节:皮特所在的飞船接收到了求救信号,施救过程中遭到了用于实验的外星猿类凶狠攻击,其中一位队友牺牲。
这一段的作用很明显,表达一下人类的自大,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最终自食恶果。但这个问题本身已经足够构成一整部电影,几分钟的表达显然是意义不够的。最大的作用大概是给皮特沉闷的太空之旅制造一点冲突。
不过安排这些情节的最大困惑是,对于皮特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转变似乎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在“找爹”的这条主线上,皮特的情感转变依然是不够明确的。
实际上他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单纯认为官方派他出去是接爸爸回家——发现官方有所隐瞒,其实自己是被利用——在机械完成既定任务和进一步找爸爸之间挣扎——找到爸爸之后揭开真相,迎来不一样的人生。
在进一步找爸爸之前,几个转折都还合理。而当皮特真正踏上探索旅程之后,影片就陷入了无趣。
故事的重心其实应该在父子相遇及之后的自我和解上,但电影给了一个相当没有说服力的结局:和爸爸匆匆会了一面,爸爸又再度消失在宇宙,只留下一个简单的理由说自己不想回家。
为什么会享受这种在宇宙中漂浮,会给人类本能带来恐惧的“孤独”?影片在前期铺垫中没有给观众足够的心理支撑点来理解他偏执的信仰。
找到爸爸却发现事与愿违的皮特,面对打击似乎内心毫无波澜,转身冷静回家。正当观众想看到他返回地球后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影片戛然而止。
用了一个半小时的环境渲染来铺设宏大的宇宙,用大量抑郁向的音乐来表现皮特的迷茫,不停片段闪回来强调父子间的羁绊。做了许多准备,最后却匆忙结束,瞬间让影片的情感变得疲软,也让观众陷入懵逼的茫然……
皮特找到爸爸后的情感释放究竟在什么地方?他如何理解父亲的孤独与自己的孤独?答案也很难找。
当然《星际探索》能获得观众的7分评价,依然还是有可看性的。
这部电影在观感上的亮点,其实并不是特效,而是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孤独感。
看着皮特一个人在飞船上漂了一个多月,周围没有任何声音,每天能做的只是机械地躺着,压抑冲出银幕。
不过在表现宇宙的美与孤独方面,《2001太空漫游》已经是标杆式的存在了,《星际探索》也没有更多突破。
其实这部电影,和传记片《登月第一人》有着很相似的情感内核。
登上月球的传奇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因为女儿的去世而陷入痛苦。他带着这份遗憾踏上月球,把女儿的手链留在了陨石坑里,完成了女儿的心愿,以及对过去的告别。
带着情感遗憾进入太空,在地球之外的世界自我救赎,和《星际探索》是一样的套路,而且两部电影都是文艺范。
《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更具优势的地方在于,虽然叙事传统,但事情的前因后果,细节对人物的塑造,都是完整的,主角的“救赎”一刻也可感知。难得的是还带着个体为集体梦想而牺牲的讨论。
《星际探索》试图以更艺术的方式来叙事和塑造人物,但仅靠片段闪回和男主角的独白,显然没有什么力度。
影片想要制造一些“生命的虚无感”,莫名却成了电影的空虚。
在沉闷之下,男神皮特的颜值也无法让人集中精力了,真是可惜啊。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要感谢皮特的,看着这双无辜大眼一直苦大仇深,满是孤独、绝望、脆弱、迷茫,晶莹的泪滴流了一脸,不由得也会产生几分同情。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记忆点了。
只能说科幻+文艺本来算是史诗标配,只是形式玩过了头,就只剩下无趣了。对于这样一部有潜力成为经典的影片来说,实在可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