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史记介绍资料(史记介绍及作者)

史记介绍资料(史记介绍及作者)

史记介绍资料(史记介绍及作者)#从历史了解组织史记介绍资料(史记介绍及作者)《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最有代表性的记言、记事的二元化模式,并称为“史学双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读史,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你选哪本?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华夏的王朝有个习惯,就是本朝给前朝编史来证明正统,这样华夏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纪传体。纪传体,是以

#从历史了解组织

史记介绍资料(史记介绍及作者)

史记介绍资料(史记介绍及作者)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最有代表性的记言、记事的二元化模式,并称为“史学双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读史,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你选哪本?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华夏的王朝有个习惯,就是本朝给前朝编史来证明正统,这样华夏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人物立传的方式来记录历史。

按照儒家的礼,名、分的标准,给正统王朝的皇帝立传称“纪”,帝王外的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称“传”,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皇帝称“载记”。

用今天的话来讲,这是基于人物传记叙事的史书,讲的是个人奋斗的英雄故事。

年轻人如果读《史记》读多了,会热血沸腾,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于是脑子一热,向领导辞职,不打工了,自己去创业。

不为眼下的苟且,寻找诗和远方了。

但你一旦创业,成为了组织者,你就会发现,人生绝不是“眼下苟且”和“远方诗歌”如此泾渭分明。

此时的你,需要从《资治通鉴》找答案了。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讲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涵盖16朝1362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以史为鉴,给治理国家的组织者阅读,宋神宗命名为《资治通鉴》。

毛主席19岁就开始研读《资治通鉴》,到了晚年,据说他床头有本《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此书只能是用透明胶“缝缝补补”。

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作,主席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

300多万字一部巨作的能批注17遍,我们只能用高山仰止来感叹伟人的阅读能力了。

很多人从《资治通鉴》中看到的是权谋之术,毛主席居然能看出辩证法内涵,他这样点评到: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权谋之术是捣鬼有术,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为啥当你成为组织者需要放下《史记》去读《资治通鉴》呢?

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书。

当然《春秋》也是编年体的体裁,但《春秋》在中国并不是作为历史书存在,而是属于儒家的经书,相当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学著作,讲的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类似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什么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天、一年年依次记录发生的事情。

每一条记录之间,看上去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但时间本身就是一个联系,按照时间依次记录,读者不难发现历史大事所隐藏的本身历史趋势,于是就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如果只读纪传体,会很容易让你陷入成功学逻辑,那就是:只要个人不断奋斗就能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

当然这个逻辑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但从组织发展来讲,这只是传奇英雄的寓言故事。

如果你读编年体史书,就会理解真正改变命运的,是历史趋势。

因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通过编年体了解历史,你就会发觉得个人的命运在历史趋势面前,是如此渺小,像是一只蝼蚁,时代的一场细雨就能把每个人冲跑了。

而面对历史趋势,唯有群体被组织起来才能抗衡。

让我们从两者对孙膑的历史事件描述不同,讲讲组织者为啥要读《资治通鉴》。

这个历史事件比较有名,说庞涓害了孙膑,齐使把孙膑带到了齐国,田忌拜孙膑为客卿,然后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赢了赛马,接着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马陵道伏兵射杀庞涓。

这事件在《史记》中就是大团圆结局,孙膑苦尽甘来,名扬天下,兵法流传后世。

但《资治通鉴》显然没有把这是写成大团圆,公元前341年“马陵道伏兵射杀庞涓”后,马上写了后面的历史事件。

邹忌派人拿着十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那个人自我介绍道:

“我是田忌将军的手下,现在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准备改朝换代了,麻烦你占卜一下,这件大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邹忌就派人逮捕算命的,把他带到齐王面前。

田忌听说此事后,就率私兵进攻齐都临淄,要求齐王交出邹忌,临淄没有被攻克,田忌于是出走楚国避难。

《资治通鉴》描述了“邹忌和田忌翻脸”的故事,这显然借鉴了《战国策》,在《战国策》中还提到了邹忌派遣冒充田忌手下去卜卦的人是公孙闬。

这个故事,如果加在“马陵道伏兵射杀庞涓”后,你会发现一个这样现象:孙膑和田忌在国外大破庞涓后,回国后就马上倒霉了,而邹忌、孙膑、田忌都是能人,君臣之间马上互相猜忌了。

当我们不从个体的道德和理性入手,选择群体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不难做出如下推理:

1、田忌早在大破庞涓前,已经是齐国的权臣了。

因为在一个群体的组织中,下属是不敢赢领导的,田忌居然敢在孙膑的帮助下在赛马场赢齐威王,这已经非常不正常了,同时齐使从魏国把孙膑带回齐国,是把他先交给了田忌,也就是说,指示齐使在魏国带回孙膑,是权臣田忌,而不是齐威王。

2、当田忌把军事天才孙膑收回属下,然后在马陵道伏兵射杀庞涓后,此时权臣田忌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历史关键期,作为忠于齐威王的成侯邹忌,为了敲打田忌,搞了个漏洞百出的手段去陷害田忌,以此来试探田忌的反应;

3、邹忌此举显然让田忌意识到了自己处于功高盖主了,怎么办?

于是,田忌根本不反击邹忌那个漏洞百出的陷害,自己也选择了一个看似“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弱智”举动,就用“清君侧”为名发私兵攻皇城,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不出意外的失败了,然后他马上逃亡楚国;

4、田忌这个“弱智”举动有向楚王交投名状的嫌疑,表示自己和齐决裂了,于是他被楚王封为侯,同样对齐国而言,田忌这个泄愤攻城的举动使得他再没有功高盖主的威胁了,这样放齐威王死后,宣王继位,新的齐王就把田忌招回齐国,继续重用了。

这才是个体在组织群体中博弈的正常行为,但你纪传体历史书,是不能读出这个味道的

纪传体历史书告诉你的是传奇英雄故事,它更像我们成人的童话书。

读纪传体,还有一点特别不好,就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参与人都做了纪传,那就麻烦了,因为主角光环,这件历史事件在不同传记中会陷入罗生门。

而编年体历史书,就是让你看得到同时间下的不同事件关系,书中短短几页,就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生辉煌和陨落。

可谓是,盛也磅礴,败也淋漓。

海尔CEO张瑞敏这样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这话其实道出了组织在真实历史中的残酷性。

在真实的历史中,大部分作为组织者的传奇英雄是不得善终。

但这点只有你读编年体历史书,才能理解到。

真实的历史很冷冽又很现实,根本没有传奇英雄的浪漫欢乐,面对无情的时间之轮,任何一个将相王侯无论创造了如何辉煌的成就,最后都将成为历史这个群体体系的一颗棋子。

如果你不细读《资治通鉴》,要了解中国、中国人乃至中华文明这个群体体系,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作为组织者的你读史,请放下《史记》,拿起《资治通鉴》吧。

从历史,了解组织

在这里,看见中国

上一篇: 呼伦湖简介(呼伦湖简介 景区)
下一篇: 仆从国是什么意思(仆从国和附属国的区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