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大名祝允明,因为天生枝指/六指,所以取枝山为号。
祝枝山简介(祝枝山点秋香)
大部分人对于祝枝山的认识,只停留在和唐伯虎同时期为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号上。
其实祝枝山在文学和书画上的造诣极为显著,特别是一手狂草,被明朝人称为“本朝第一手”。
在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祝枝山几乎成为了唐伯虎的小弟,然而在现实中,祝枝山比唐伯虎大了整整十岁,彼此惺惺相惜,唐伯虎把祝枝山当做大哥一样看待。
大部分人都知道唐伯虎一生命运坎坷,其实祝枝山也好不到哪去,但他乐观开朗,一生纵情放纵,就算日子过得苦一些,也总能苦中作乐。
他狂草至臻入圣可能也是参悟了人生的大道理,生即为乐,无以为锁,生活即狂草,狂草即生活,人生如字,已入化境。
祝枝山家境显赫,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朝廷高管,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其5岁过目成诵,9岁作诗并常有惊人之语,自小就被当做神童。
二十岁时便已名声大噪,当时北京和南京更是称之为“天下士”,认为其以后必定大有可为。
可不知怎么,也许是人生的幸运是守恒的,就是这样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在科举中却连连失败。
祝枝山从21岁便开始参加科举,乡试考了5次,终于考中了举人,而此时他已经33岁了,即便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大龄考生了,应该还是半工半读的那种。
后面的会试就更惨了,一共考了7次,次次不中,当他看开了,决定不考了的时候,已经55岁了。
一考考了34年,真是活到老考到老了。
不过仔细想想,为什么一个天下文人志士都看好的人才,会一次次的落榜呢,这就要说一说祝枝山的的执着了。
他几乎每次参考都会撰文抨击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认为程朱理学作为单一的标准答案不合理,认为千百年之后,后人看现在的考试简直就是可笑。
不仅仅这样,他还指出固化思维的考试是不可取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才更是,要充分肯定人性的多样化所带来的价值。
我们现在看当时的科举选取制度,确实如祝枝山所说,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是最古板的,最禁锢人思维的制度。
不光祝枝山,同期的宋登春说过:“方今白头游遨之士遍天下,抱一艺而终身不得售者,多矣。”意思是有独特才能的人太多了,但因为选取制度的原因而落榜的不胜枚举。
可以看出来,因此落榜的人远不止祝枝山一人。
会试失败后,祝枝山通过谒选,当上了广东兴宁县的知县,尽管这个地方偏远且落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祝枝山还是千里迢迢的赴任去了。
到任之后,祝枝山不仅用儒家文化教育当地群众,改化当地的陋习,还大力打击强盗,曾一次抓获30多名强盗,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环境。
从祝枝山的诗《县斋早起》:“县小才疏政未成,披衣冲瘴听鸡鸣。向来啸傲知多暇,老去驱驰敢自宁。”,以及奉命修的《正德兴宁县志》中,可以得知他勤政爱民,任职后的第三年,为了给人民减负,能收上来的税就收,收不上来的也不会强行收取,因此还受到了上级不发俸禄的责罚。
他及其痛恨官场阿谀奉承,贪污枉法,据说有一个官员向他讨一副对联,他当场写了一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那官员看完之后恼羞成怒,祝枝山说你先别急,这都是吉利话啊,就重新断了一下句: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等那官员反应过来,祝枝山早已扬长而去。
祝枝山在为官后,曾给好友写信分析自己不适合做官,其原因在于“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伪,不能忍心”
知府任期满,上级推荐他调任任天府通判,由七品到六品,还是富庶之地的六品官员,常人都应该兴高采烈的去赴任。
而祝枝山,在回到江南后不久,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而去,从此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也是在此期间,他书法创作水平达到了巅峰,史书说祝枝山脱衣作书,不衫不履,那种由内而外的放松和自在,让他写出了明代第一草书,且“狂胜先贤”,超越了历史上的草书名家。
很多人是想要的太多,得不到满足,所以影响了生活质量。
而祝枝山,他一直在收敛着自己的欲望,做官做烦了,抛去功名利禄辞官而去,知道自己的字值钱,却不为达官显贵作画题字。
其实不仅仅是他,明代中期后,很多文人都在追求这种低欲望生活。
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刚入官场就遇上了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他觉得这对国家社稷来说毫无意义,直接称病辞官,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仕途生涯,功名欲望,寡淡如斯。
王阳明临终前说的:“此心光明,夫复何求”也正是这个道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