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战国了,激动万分的我,真想蹦几圈。
渑池之会读音(渑池之会故事简介)
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继续整理一下战国篇吧!
一、战国七雄:公元前476-前221年
战国七雄,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末期(东周灭亡前夕)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姬燕、嬴秦、子楚、田齐、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齐国国力最强。
三晋之中,韩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壮观,赵国多名将。
楚才晋用为知名典故,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失败导致身死国灭后,公元前221年,秦军进而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二、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
战国初年魏国文侯当政时,任命李悝(前455年-前395年)为相,实行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三、诸子百家:公元前404-前221年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相互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四、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
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段”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五、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事件。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国。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六、吴起变法:公元前386-前381年
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实行变法,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
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吏民众都明白知晓。
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3、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让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效力。
5、禁止私人请托,统一楚国风俗。
6、废除“两版垣”,改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
吴起变法后,楚国在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按律法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七、田氏代齐:公元前356年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吕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八、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工,设二十等爵,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秦始皇管理秦国的基础。
8.1、什伍连坐法
什伍连坐法,公元前356年于秦国商鞅变法中的一部分,为一种户籍制度,将全国每五户编成一伍,十户编成一什的户籍制,让居民互相监督告密,如有“什”“伍”之中一户犯罪,而其他户不告密者,连坐腰斩。而告密者将会与在战场上展获得敌人首级一样的奖赏,反之,隐匿的人则受到跟投降敌人一样的责罚。
它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秦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8.2、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爵位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二十等爵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西汉时中下层爵位的性质由军功爵转化为普通的吏民爵,北宋以后彻底消失。
九、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
围魏救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计。
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此计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强大集中的敌人,不如退到敌人虚弱的后方,然后等到敌人的精锐正在攻打别的国家,并且两军相持不下时,趁机攻占敌方的本土,迫使敌人退兵或分兵,最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9.1、马陵之战:公元前354年
马陵之战,中国战国时期一次著名的伏击战。
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损失,在公元前343年,进攻弱小韩国,使其向齐国求救。
公元前342年,齐军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进攻魏国,迫使魏军回援。
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
上将军太子申被俘后遭处死,次将庞涓阵亡,从此魏国不再有能力与齐秦两国争霸,沦为二流国家。
9.2、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公元前353年,孙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此战因此被称为“围魏救赵”。
而后魏国与韩国结盟,合攻另一支齐军,是为襄陵之战,最后在楚国与秦国的介入之下,魏、齐签署和约,孙膑释放庞涓。
十、逢泽之会:公元前344年
逢泽之会,战国时期前344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觐周王的盟会。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打秦国。
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麻痹魏王,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
秦孝公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国、卫国、邹国、鲁国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
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天子周显王。
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两年后,爆发马陵之战。
10.1、泗上十二诸侯
泗上十二诸侯,春秋战国时期,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齐威王时泗上十二诸侯向田齐朝贡。
在战国中后期,中原除了战国七雄,还有一些小诸侯国与七雄并存,包括“泗上十二诸侯”。
最迟到战国中期,这些小国依然存在,它们由向东扩张的楚国和向南扩张的齐国所吞并。
宋国(今河南商丘)、鲁国(今山东曲阜)、卫国(今河南濮阳)、邾国(今山东邹城)、薛国(今山东枣庄薛城)、郳国(今山东滕州东)、滕国(今山东滕州)、莒国(今山东莒县)、任国(今山东济宁任城)、郯国(今山东郯城)、费国(今山东费县)、邳国(今江苏邳州
十一、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
五国相王,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
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
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之前各国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
十二、合纵连横:公元前318年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特殊的外交活动。
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即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
所谓“连横”,即强国联合弱国去进攻另外的弱国。
各国外交政策是纵是横,往往根据时局变化无常,即所谓“邦无定交”。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产生了纵横家这一流派,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鼓吹通过纵横来称王称霸,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往往也不为一个特定国家服务,即所谓“士无定主”。
张仪、苏秦,一前一后,一横一纵,一明一暗,一生一死,一兴一衰,正是对战国纵横家不同肖像的真实写照。
12.1、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雒邑(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后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被齐宣王任用,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
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12.2、函谷关之战:公元前318年
函谷关之战,前318年,是战国时代楚、韩、赵、魏、燕五国联军联合义渠国攻打秦国的一场战争。
秦国的东向扩张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六国。
前319年,公孙衍在韩国支持下取代张仪成为魏国国相,魏王驱逐张仪回秦,并争取各国合纵对付秦国,同时惠施也回国,合纵形势逐渐形成了。
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之举,以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又游说义渠攻打秦国,配合联军。
秦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以缓其威胁,义渠国君认为秦国送厚礼其实是暂时的策略,秦国强大终对义渠不利,便乘五国攻打秦国的机会,出兵袭击,大败秦军于李帛。然而五国并不齐心,真正出兵的只有魏、赵、韩三国,联军攻打函谷关,但是却被秦军击退。
前317年,秦国派遣庶长樗里疾率秦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赵、韩联军,败赵将赵渴、韩奂,俘虏韩将申差,斩杀联军八万二千人。
12.3、张仪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他提倡连横,即秦国联合其他诸侯国中的几个,然后对抗其他的诸侯国,多次破坏了六国的合纵,为秦惠文王重用,卒于魏国。
十三、赵灭中山之战:公元前307-296年
赵灭中山之战,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
从公元前307年赵国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
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加强骑兵训练,史称“胡服骑射”,是战国时中原各国建立独立骑兵部队之始,增强了赵国战斗力。他利用中原大国混战之机,从武灵王二十五年起多次进攻中山国,先后占领丹丘(河北曲阳西北)、曲阳(河北曲阳)等地。
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二十万从曲阳出发,大举进攻中山,占领灵寿,俘中山王,迁之于肤施(陕西延安),兼并中山全部领土,中山国亡。
赵军乘胜进攻林胡(古族名,分布于山西宁武、岢岚等地)迫使他们北迁,占领其一部领土,建立云中、雁门两郡。
赵灭中山之战后,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为赵秦在战国晚期的激烈对抗建立了必要的条件。
13.1、胡服骑射:公元前306年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采取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开始于前307年。
战国后期,赵国与匈奴长期对峙,匈奴骑兵凶悍强壮,比秦国与山东其他五国的戈矛步兵优。虽然赵国盛产马匹,但在军事上,马匹仅作拉马战车之用,赵武灵王与匈奴骑兵战斗后,明白到匈奴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战国七雄的军队即使是骑兵也都以重铠甲装备,匈奴军队则装束轻便,人马合一,机动性强,速进易退。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改革,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仿效匈奴军队的装备,令全国民众穿胡服,采取胡人的短衣窄袖、长裤服式,挽弓骑马练习射箭,乃中国军事史上一大突破。
赵国军力逐渐开始强大,消灭中山国,击败林胡和楼烦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自此以后,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但有人认为,此时还没有发明马镫,无法充分发挥骑兵人员的战斗力,所以骑兵还是以侦查及骚扰为主,作战的主力仍然是步兵。
十四、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
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四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唐眛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
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县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
齐宣王对战事不耐烦,便派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之后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
楚将唐眛因为联军六个多月没有多大的动静,放松戒备,等知联军上岸后才仓卒调兵应战。楚军大败,死者数以千计,楚将唐眛战死。
垂沙之战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
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
唐眛死后,部将庄蹻率领军队叛变并引发人民起事,起事队伍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统治区域分割成几块。
十五、三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98年
函谷关之战,前298年—前296年,战国时代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打秦国的一场战争。
前299年,秦国和赵国联盟,与齐国断交,在秦国为相的齐国公子孟尝君逃回齐国。
前298年,在孟尝君倡导下,齐国联合韩国、魏国合纵攻秦。至函谷关,秦军退入关内据守。
前297年,三国继续攻击,前296年,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占领盐氏城。
秦国向联军求和,分别将封陵、武遂还给魏、韩。当时,赵国、宋国和秦国结盟,没有参与攻秦,但是赵国忙于兼并中山国,也没有出兵助秦。燕国与齐国有亡国之仇,在三国攻秦后,三国联军又在齐将匡章的率领下,大败燕国。楚国虽然国王楚怀王被秦国欺骗扣留在秦国,但是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垂沙之战大败楚军,楚国也没有参与合纵。
齐国虽然得胜,但没有获得很大的收益。
韩国、魏国得罪秦国,在前294年,遭到秦国白起在伊阙之战的毁灭性打击。
十六、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
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十七、济西之战:公元前284年
济西之战,前284年,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以及楚国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
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触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
十八、将相和:公元前279年
将相和,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渑池之会后,赵国大将廉颇不满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想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只好处处回避廉颇。
廉颇得知蔺相如相忍为国,大受感动,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解,同心辅佐赵惠文王,对抗强大的秦国。后来形容文武大臣不结私怨,一心为国。
一口气说到这里,恐是没多少伙伴能坚持下来,如果有,那你们可是真的勇士了。
其实还有未完结的战国四大名将和战国四公子的故事,所以还需要再开一篇,脑壳突然有点疼咋回事?
之所以按照时间线整理历史,是为了方便自己后期了解百科和谈及某个人物时,能大致知道他所处的时代,发在这里,也希望能帮助一下跟我有相同需求的伙伴,哪怕只有一人也好。
好啦,辛苦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