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战乱,群雄并起,以贩私盐起家的张士诚因轻财好施颇得当地百姓称赞。从人品上讲,张士诚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他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他治下的地盘更是富庶之地。然而他最终还是不敌朱元璋,究其原因还是他气魄不足,熬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朱元璋大军将苏州城围得跟铁桶一般,城内的张士诚死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一次次的突围都以失败告终。九月,眼看吴军攻将进来,张士诚不得不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他知道此战必败,期期艾艾问妻子刘氏:“我战死应名应份。你们应该怎么办?”
明朝张士诚简介(元朝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性格软弱,犹豫不决,但他的老婆还挺有主见,看见丈夫在这紧急关头还儿女情长没完没了,便命人将柴草堆在齐云楼下,将张士诚的几房妻妾赶上楼,命举火焚楼,刘氏自己也上吊声亡,她希望以如此惨烈的死亡激起丈夫的斗志。可惜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张士诚见妻子自杀,也磨磨蹭蹭上吊,结果被人救下。此时,吴军已攻破城门,一代枭雄转眼成了阶下囚。不过,张士诚倒也不失英雄本色,很平静地接受了失败的现实,准备绝食而亡。但天不随人愿,朱元璋容不下张士诚的不合作态度,将其乱棍打死。
?从占据当时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最后到死无全尸,除去众多客观因素外,这与张士诚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要回过头来说一说张士诚的创业历史。
张士诚,元末泰州白驹场(今属大丰县)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率领盐丁起兵反元。后渡江南下,定都平江(今苏州),改平江府为隆平府,自称吴王。张士诚的地盘是群雄中最富庶的地方。然而,张士诚为人过于持重,优柔寡断,待人宽大,缺乏冒险精神,也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诚然若是。张士诚的保守、懈怠在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时就已经表露无疑,当时的局势是陈友谅占据上游有利位置,张士诚占据最富饶的江南地区。朱元璋和刘基都认为张士诚龌龊无大志,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于是决定先集中兵力与陈友谅决战。
?果然,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厮杀正酣的时候,张士诚作壁上观,毫无反应。可以想象,如果张士诚当时偏向任何一方,都会改变时局,同时也能扩大自己的地盘,以维持相对的均势。而他按兵不动,失去了分享战果的大好机会,眼睁睁看着对手强大,却无任何反应。
再来看张士诚的创业团队。张士诚手下的将领和谋士都是当年起兵的老班底,刚做出点事业便放松懈怠,多半沉溺早温柔乡中,不思进取。张士诚面活心软,讲究有福同享,手下人做错事乃至打败仗也不忍心责备,以至赏罚不明。
?较有才干的张士德被擒杀后,贪鄙无能的张士信做了宰相,他任用私人,弄权舞弊,东吴百姓做民谣说“丞相做事业,专凭黄蔡叶(指的是三个谋士的姓),一朝西风起,干瘪。”
张士诚这种性格和朱元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缺少了朱元璋的狠绝,多了一份江湖义气和妇人之心。在战乱年代,仁义往往不能帮助人建功立业,相反会让人顾忌重重,丧失良机。再说张士诚占据的地区又是东南富庶之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士诚的结局再次证明了这句古训。
张士诚的仁义没有给他带来江山社稷,却也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死后,朱元璋痛恨当地人民为他坚守城池,给东南课以重税,这前后一对比,江南人民都很怀念张士诚。六百年来,苏州人民每年七月三十烧九四香,托名为扫地藏香,九四是张士诚的小名,七月三十日是他的生日。
?张士诚生于乱世或许是他最大的不幸,像他这样一个有爱民之心且优柔寡断的人,其实更适合在和平年代作为一代君王。无奈他没这个命,没有投胎在帝王人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