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壶
这是一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四大圆圈旋涡纹双耳彩陶壶,彩陶壶,高38厘米,腹径44厘米。侈口,长颈,彩陶壶,鼓腹,腹有双耳,平底,施黑红彩。颈部为网格纹、锯齿纹,肩腹部为锯齿组成的四大圆圈旋涡纹,涡心内填菱形网格图案。器形硕大饱满,纹饰绚丽多彩,是一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精品,出土于新营镇,为国家一级文物。
彩陶壶(彩陶壶形器)
距今4700-43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马家窑先民大量开垦土地,种植桑麻,并逐渐掌握了粮食生长规律及生产技能,先民的生活来源由渔猎逐渐转向了农耕,土地成了先民的第一生活来源和第一财富。在先民的辛勤耕耘下,土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马家窑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粮食剩余、人口增多的局面。农业的发展,陶器存储功能进一步凸显,从而促使制陶水平不断提升。工匠们煞费功夫,凝心聚力地塑造陶器的形状和纹饰,半山类型彩陶型大腹阔,能够盛装更多,底径收缩,可以避免存粮受潮;纹饰繁复多变,黑、红二彩交替使用,大大增加了彩陶的美观。彩陶纹饰由水波纹逐渐向旋涡纹演化,中心点逐渐放大,最终演变为四大圆圈纹,圆圈内部画上了象征田园风光的方块图案,同时也出现了表现植物的图案,如葫芦纹、锯齿纹、垂弧纹等纹饰,折射出先民们的崇拜由水向土文化逐渐过渡。
彩陶壶形器
发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老的华夏文明灿烂星河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显示了先民们在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历程中展现出的高超的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并取得的辉煌文化成就,是中国彩陶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而地处黄河之滨的榆中,则是马家窑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榆中的南北两山及苑川河流域,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其造型之精美、纹饰之绚丽、构图之精巧、内涵之丰富,令人惊叹,引人神往。
这件人面漩涡纹双耳彩陶壶,是2017年金崖镇来紫堡黄家庄苑川河岸的台地上出土的,器型独特,纹饰神秘,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难得的彩陶艺术精品,现存于榆中县博物馆,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船形彩陶壶
榆中县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典型的马家窑类型彩陶——水波纹双耳彩陶壶,通体高33厘米,腹径29厘米。卷口,长颈,丰肩,瘦腹,平底,腹塑双耳;施黑彩,彩陶壶,颈部为宽带纹,肩、腹部分饰两层平行线纹,两道平行线纹间夹以水波纹。彩陶壶形态优雅素朴,纹饰舒缓流畅,出土于榆中的“彩陶之乡”——连搭镇马家屲,为国家一级文物。
距今5000年左右,榆中大地碧山秀水,阳光普照,雨水丰盈。马衔山和北峦山层峦叠嶂,绿荫葱浓,美丽的苑川河明亮如带,波光粼粼,温柔地缠绕着生机勃勃的绿野阡陌。
有一批古老的华夏民族——马家窑先民成为这里的主人,他们生活在苑川河流域的阶地上,挖地为穴,竖木成墙,上搭柴草,一排排半地穴式房屋疏疏落落分布在山坡上,构成了一片片小聚落。聚落里男人渔猎,女人采集,孩童嬉戏,彩陶壶,人们过着原始而朴素的群居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