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圣
刚开始看上去还挺正常的,文武圣,李世民称呼为唐文帝也可以。但是后来唐高宗开始为父亲加谥号为“文武圣皇帝”,这么一开头,唐玄宗时期又为李世民加了两次谥号,第一次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第二次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文武圣(文武圣神是谁)
唐高祖李渊也是沾了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光,唐高宗改了父亲的谥号,祖父也不能忘记,改谥祖父为神尧皇帝。唐玄宗时期改唐太宗谥号,也改了唐高祖谥号,最终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随着自唐朝开始,皇帝谥号字数越来越多,是越来越泛滥,多是美谥之词,实际上已经是无法对于皇帝一生功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时候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的评价作用,对于皇帝的一生功过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代,皇帝的谥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文武圣神是谁
康熙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因为第一帝顺治已经称为“世祖”,那么康熙帝的庙号应该称“宗”,是在雍正帝的坚持下,依旧被定为“祖”,并且是“圣祖”,也是空前绝后了。要知道,之前唐、宋分别上圣祖庙号的都是李耳(老子)、赵玄朗(财神)这些大仙。
除此之外,带“祖”的庙号仅有刘备和南唐李昪的烈祖、北齐高洋的显祖等,而带“宗”的庙号则五花八门,需要严格区分。如“文、武”这样在谥号中明明听着很美好的词,在庙号里也是贬义。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这些谥号都很霸气,但唐文宗、明武帝、清文宗这些庙号,都是性格懦弱或残暴的代名词。
因为庙号用词和谥号是两套体系。庙号中好词太多,文、武显得不够劲。就好比夸一个孩子“机灵”是褒义的,但你夸他的同学们是“天才”,这个“机灵”就弱了。
文武圣人是谁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谥泛滥,唐高宗即位后,武则天提出李世民的谥号“文皇帝”不足以显示他的伟大,更无法体现李治的孝心。李治于是给自己的父亲加谥“文武圣皇帝”。李世民从“唐文帝”变成了“唐文武圣帝”,文武圣,称呼起来显然不太方便。此后的历代皇帝,又不断的把谥号升级,加入各种好字好词。让谥号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浮夸,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这就使谥号彻底失去了评价功过的作用。加之从唐代开始,无帝不“宗”,于是人们开始用庙号来代称皇帝。
三、年号、尊号
明清时期逐渐开始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我们熟悉的贞观、康熙都是年号。一般情况下,先皇在年中去世,文武圣,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第二年才会更换年号。很多皇帝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文武圣,多则十几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