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中国文化##国学##道德经##好书共读启新岁#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宠和受辱都令人担惊受怕,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生命。
什么叫宠辱若惊?
当得宠的人地位卑下时,受宠就会使他惊喜不安,失宠会令他恐惧害怕,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如同重视生命?
之所以我怕这个大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
如果我没有此身体,我还怕什么呢?
所以,像重视自身一样重视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重任托付给他。
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重任交付给他。
这里的“宠辱若惊”跟我们常说的“宠辱不惊”,完全是两个角度。“宠辱不惊”就是说人心里很平静,把好事、坏事都当没事一样,这是一种高人才有的境界。
“宠辱若惊”讲的是这种宠幸,得到了、失去了都会心惊,得到了是惊喜,失去了是惊慌、是惊恐。
得到了也担心,担心再失去。《甄嬛传》里面那些人得到嫔位,再得到什么妃位,你看天天担心失去,天天担心出问题,整个的后宫里边就争来斗去。
得到一个位置惊,失去这个位置更惊。“宠为下”,这个是一个被动句,被宠的人在下面。皇帝宠那些妃子,宠那些大臣。被宠的一方,就为“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被宠的时候我们在下面,是别人发给我们的东西、好处、利益、位置,都是别人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害怕失去,他想拿就拿走了,所以我害怕。得不到的时候我害怕,得到了怕失去,失去了更觉得惊恐,宠辱若惊。
应该把挫折当作宝贵的东西,当作夸奖一样去珍惜。越是拥抱挫折的人,提升得越快,境界越高。一直都躲避挫折的人,指不定哪天一个大跟头就会让他掉进沟里,倒更大的霉。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拥抱挫折。
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有一次,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婴身材矮小,想故意刁难他,就在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他进去。晏婴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走狗洞,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难道要像出使狗国那样吗?"迎接宾客的人无奈之下只好带晏婴从大门进去。
楚王见到晏婴,令人准备酒宴接待晏婴。宴会一开始气氛还不错,就在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婴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晏子在面对楚王的为难,从容应对,坚持原则,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只要你活着,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会有很多的麻烦。谁也不能一生无病无灾。
身体代表着利益,所以我们把这个身体当作一个大的祸患。可是这个祸患是谁都摆脱不了的。佛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智慧到达高点的时候,孔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很多都是重合的。老子的思想跟佛祖的思想也是相互融合的。
“贵大患若身”,“贵”,也就把它看得尊贵,就把身体遇到的这些问题都看得太重要了,太无法排解了。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得也怕失去,失去了也觉得痛苦,自己身体里边得到的这些满足,心里得到这些满足都失掉了。
身体的重要性是大家都不能够排除掉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体根本就不珍爱,那这个反而是一个大的问题。这样的人如果做了国家的领导,他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命当一回事儿,他也不会把别人的命当一回事。
我们的身体,要吃好吃的,要享受,所有的忙碌奔波都是为了身体,我们会为这些发愁;身体有病了,我们也会发愁。虽然身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忧患,但是我们依然爱它,把它当作非常宝贵的东西,为它无怨无悔地付出。这叫“贵大患若身”。
日常生活中的好多麻烦,我们往往会躲着它。老子告诉我们的智慧是,应该去拥抱它,有可能这些麻烦恰恰是成长的资粮、养分。生活中也是如此,对于那些不期而遇的困难,甚至是危难,不要害怕,要像对待身体一样去对待它。要相信这些麻烦都是成长的资粮,要拥抱它,这样它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的“身”可以解释成大患,“贵为身”就是把身体这种大的忧患当作宝贵的东西。“于”是放在的意思,“于为天下”,就是放在管理天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身体是麻烦,会带来忧患,但是你如此爱它;如果把这种劲头、这种态度用到管理天下上,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把自己的身体和管理的天下合为一体,多么尊重自己的身体就要多么尊重天下,多么爱自己的身体就要多么爱天下。
如果把生命看得过于重要,得失看得过于重要,那么就宠也惊辱也惊。可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根本就看得无足轻重,烂命一条,这样的人反而更可怕。
“贵以身为天下”,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跟天下一样重要。若可寄天下,这样的人你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他首先珍爱自己的生命,可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基础之上,又可以把它奉献出来,为了天下的人他可以做出牺牲。
这个人珍爱自己的生命,把它看作和天下一样贵重,可是看作跟天下一样的是贵重的,遇到磨难的时候,艰险的时候还他可以挺身而出,做出牺牲,这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最难得的。
勇敢分两类,一种是“无赖式的勇敢”,一种是“有责任的勇敢”。无赖式的勇敢是不会把人的生命当一回事的。
唐朝的宗室后代李勉为官廉洁方正,从地方官一直升到宰相。
李勉在担任节度使期间,听人说李巡、张参这两个人相当有才学,便请他俩来辅助自己办理公务。李勉并不因为这两位名士是自己的下属而摆任何架子,而是始终以礼相待。凡有宴饮,总要请他们出席。不幸的是,李巡、张参两人不久先后去世。李勉非常怀念他们,每逢宴请宾客时,总要设两个空位,照常摆着酒菜,就像他俩还活着似的。
不仅是对李巡、张参那样的贤才,就是对普通士兵,李勉也是以礼相待,爱护备至,所以在他手下当差的人,都愿意为他尽力。
后世对李勉的品格和为人十分推崇,特别是对他尊重有才德的人、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下的人,更是长久地称道。“礼贤下士”就是史学家赞颂李勉品格的用语。
如果能把周围所有人,当作自己的身体一样,有多么爱自己,就有多么爱大家,生活中的为人处事就会完全不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