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中共会同县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检举信。
粟裕有几个子女(粟裕有没有子女)
这封来自中国军事科学院的特急挂号信,是院党委第一书记粟裕检举揭发自己的外孙女假借自己的名义超标安葬她的外婆,自己的姐姐粟粹芹一事。
在这封信中,粟裕的用词非常激烈,态度也非常坚决,对于外孙女将其外婆的骨灰迁回老家,并且用大棺木土葬一事,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
粟裕大将一生对党忠诚、为人光明磊落,在他的眼中国家与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的亲人,假借自己的名义,作出违反国家政策的行为。
收到信的会同县委等人无不为之动容……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粟裕将军面对自己的亲人过于冷血,但是事实上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1949年6月,渡江战役胜利之后,粟裕担任南京军管会主任、南京市长。
1950年,粟裕为了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经过当地政府的同意,粟裕将母亲和姐姐等亲人接到了南京生活。
后来一些亲戚、好友与乡亲都来到了南京投奔粟裕。对于来投奔他的亲朋好友,粟裕总是热情招待,嘘寒问暖。不过对于少数人要求的安排工作、参军和上大学等要求,都是婉言拒绝,并且耐心劝说他们“我作为党的干部,不能违反纪律,不能搞特殊化”。
为此,粟裕专门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规定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他的名义,谋取私利,提供方便。
当姐姐要求他随便给安排个工作的时候,粟裕说道:“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又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给你安排工作,是给单位增加负担,以后你就不用去工作了,我来养你。”
此后几十年,都是粟裕在赡养着他姐姐,直到她去世。
1951年,粟裕的哥哥粟沛也来到了南京。
时隔25年,两兄弟再次相见,粟裕高兴万分,送哥哥到医院治好了多年的疾病,在哥哥的病好了之后,粟裕希望哥哥粟沛可以进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改造学习。
但是粟沛听后却不愿意去:“那是收留旧职人员的地方,我不想去,我想去军政大学。”
但是粟裕断然拒绝道:“军政大学是高干学习的地方,人家都有多年的革命历史,你怎么行?我送你去,我是要挨扁担的!”
粟沛听了之后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无可奈何。
粟沛在解放之前,曾经在会同县国民党政府担任财政局长和副参议长等职,但是由于受到粟裕的牵连,屡屡遭到当局的刁难。
在抗战的时候,他曾经捐钱捐物,大力支持抗战,还曾经与同乡士绅们一道组织了八百会同子弟上前线抗战,在三湘大地传为美谈。但是粟裕没有在任何时候为哥哥讲过一句话,没有将骨肉亲情放在法律之上。
对于自己的子女,粟裕也是严格要求,没有在工作、生活上给予特殊的照顾,甚至将孩子们送到了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
粟裕将军的一生还有着“五不讲究”。
第一就是不讲究吃,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挑三拣四。
第二是不讲究穿,衣服总是烂了又补、补了又穿,一件在南京担任时候做的一件毛呢衣服,一直穿到了他去世。
第三个是不讲究出行,从来没有动用过公家的车给自己的亲属和孩子们行方便,自己还经常走路上班。
第四则是他不讲究玩,粟裕将军不会跳舞、不会打牌,也没有不良嗜好,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和私人应酬,有了时间就去搞市场调研和研究沙盘。
第五就是不讲究住,1951年的时候,粟裕担任副总参谋长,组织上安排他住在了一栋有着两百年历史的四合院里面。这个院子里有正房和厢房,粟裕将正房让给了其他的领导同志,自己住到了厢房里。
由于年久失修,人走在地板上面,总是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在夜里甚至会有老鼠从地板缝里面钻出来,在房子里面来回穿梭。房管部门的同志们看见之后,建议将老房子拔掉,新建几间房子,但是粟裕硬是不同意,说是补一补能住就行了。
这一住,粟裕直接住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总后勤部对各个首长的驻防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卧室后墙已经出现了裂缝,才进行了第一次维修。
这就是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的高尚品格远不仅于此,最令人叹服和惋惜的是粟裕将军“三让元帅”。
所谓的“三让元帅”并不是粟裕三次让元帅军衔,而是他三次让贤导致最后失去了元帅军衔。
1945年10月24日,为了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的部队,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拟定由粟裕担任司令员,由张鼎丞任副司令员。
10月27日,华中局发出通知,转达中央的任命:粟裕、张鼎丞分别为华中军区正副司令。
谁知道粟裕接到通知的当天,却指示有关部门,先不要将通知下发。自己则是立马向华中局请辞,建议任命张鼎丞为司令员,自己就当个副司令员就可以了。
粟裕对此的解释则是:张鼎丞同志在中央工作多年,对中央的方针政策理解深刻,当司令员合适。
之后,粟裕又向中央发去电报请辞:
由于粟裕的再三请辞,中央最后批准了他的意见: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正式接到命令,粟裕这才放下了心,并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配合张鼎丞的工作。
1947年1月,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中央命令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
1948年,陈毅调任中原军区,中央拟定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任政委,名至实归担负起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与指挥重任。
当毛泽东跟粟裕说了中央这个决定之后,粟裕再一次谦让了,他请求中央保留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任政委的名义,自己仅担任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和代政委。
粟裕认为由陈毅担任华野的主要领导有利于协作克服困难。
在粟裕的再三推让和请求之下,中央决定陈毅继续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任政委,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陈毅不在的时候,他的职务由粟裕代理。
不过,陈毅还是前往中原军区,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肩负起了华东野战军的责任与重担。
对于让司令一事,粟裕曾经对自己的夫人楚青这样说过:“我让司令,主要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
在粟裕看来,有着陈老总替他坐镇和撑腰,他打起仗来是什么顾虑也没有了,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他才不愿意跟陈老总分开。
“粟裕打仗仗仗胜”,是大家对粟裕的普遍看法。
从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渡江战役,他指挥的部队从小到多,最多的时候在他的指挥下有着82.5万的部队。
1955年授衔的时候,毛泽东考虑粟裕的资历、威望和战功,力主授予粟裕元帅军衔:“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知华东粟裕,蒋介石的几大‘金刚’谁不害怕粟裕!”
不过粟裕本着一贯的谦逊,还是坚决辞去了元帅军衔。
毛泽东听后,无比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周恩来也说道:“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则是补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邵力子听说粟裕应该评元帅之后就过来报喜,原本还以为他会高兴,哪知道粟裕脸色一沉,脱口而出道:“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甚至说这些都只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后来,毛泽东还无比感慨地对粟裕说:“你担的是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与粟裕的高贵品格和这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就是人们对他的高尚评价。
毛泽东称他是淮海战役的第一功。
1961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蒙哥马利元帅的时候,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泽东主席则是非常谦虚地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得。”
在粟裕将军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石坚说:
2014年,《焦点》月刊以“世界十大军事统帅”为题简要介绍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著名军事家,中国惟有粟裕当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