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捷报!甘延寿、陈汤诛杀郅支单于,攻灭西匈奴!”
正与大臣们在开朝会的汉元帝,突然收到这一捷报,连声说“好!有赏!重重有赏!”群臣们也是欣喜万分,齐齐恭贺皇帝,且不忘顺带一句“皇上英明”。
甘延寿简介(甘延寿陈汤报捷疏原文)
然而,汉元帝“赏”字刚出口,有三个人就浑身不舒服了。他们就是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潭,以及中书令石显。
匡衡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上“凿壁偷光”的那个励志少年,因为刻苦学习,终考取功名,并受汉元帝赏识,被封为丞相。
剧照
身为一国之相,得知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他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会感到浑身不舒服?这就要从匡衡的发家史讲起了。
匡衡年少时就很喜欢读书,尤其爱读《诗经》,可是家里穷,根本就买不起书。但只要用心,方法总比困难多。
聪明的匡衡就想到了“以书抵工钱”的办法。他找到一个大财主家,跟财主说,他打工不收工钱,只要包吃两餐饭,然后财主家里的书能借给他看就行。请人干活不花钱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财主爽快地答应了匡衡的要求。
在解决了书的问题之后,匡衡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那就是白天上班没时间看书,晚上读书又买不起蜡烛,怎么办呢?就在他苦恼之时,他发现墙壁石缝里射出一束微弱的光,那是隔壁邻居家的灯光,也是照亮匡衡人生的第一束光。
小匡衡凿壁偷光
那微弱的灯光让匡衡心中顿时一亮,他兴奋地找来一根小树杈,轻轻地把墙缝的泥灰一点一点地抠下来,使墙缝大一些。他要让微弱的灯光变得亮一点,这样,他就可以借着灯光读书了。
就这样,匡衡借着这一束光,每天勤奋读书,尤其是对《诗经》的钻研很深,理解得非常透彻。在当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听匡衡讲《诗经》会使人茅塞顿开、心情舒畅。
由此可见,匡衡虽未得功名,但在当时的文学界已是小有名气的。
在汉朝时期,朝廷是非常看重读书人的,但凡有学问的人,不论出身,都能谋得一个好前程。在汉武帝时期就规定:只要能够通一经,通过统考及格的,就能获得一官半职,且晋升空间很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匡衡努力钻研《诗经》,就是要用知识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然而,有的人天生就是缺考试运,匡衡对《诗经》的理解,在当时可以说是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但他却一连参加了九次统考,在甲乙丙三科中,才勉强中了丙科,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剧照
但上天是公平的,不会有人一直幸运,也不会有人一直倒霉。连续考了九次公务员才勉强考进丙科的匡衡,在汉元帝登基后,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束光,他的仕途从此一帆风顺。
在汉元帝还是太子时,他就听说了匡衡解说《诗经》的事,他身边的几个博士也经常在他面前提到匡衡的名字。
所以,汉元帝即位后就召见了匡衡。汉元帝喜好儒术,尤其偏爱《诗经》,因此,他一见匡衡就迫不及待地让匡衡给他讲解《诗经》。
匡衡研究《诗经》20多年,而且他十分好学,为了把《诗经》吃透,他到处求学问经,还曾拜在当时最有名的博士门下,专心学习《诗经》。所以,匡衡对于《诗经》可谓“烂熟于心”,吃得透透的。
剧照
当汉元帝听完匡衡讲解《诗经》后,感到神清气爽,心中一高兴,就把匡衡从卒史提升为郎中。元帝与匡衡接触多了,就越发喜欢匡衡,他干脆把匡衡升为给事中,让匡衡每天跟在自己身边,参议政事。
而这只是匡衡人生高光时刻的开始。
匡衡升职后不久,京城周边就发生了地震,同时还出现日食等异象,令汉元帝惊慌不已。
但是昏庸无能的汉元帝,之前因为听信宦官石显的谗言,把一众忠臣都赶出了朝堂。而留在朝中议事的大臣们又摄于宦官石显的淫威,不敢进言,所以,对于天生异象的解决办法,大臣们只会说“臣等一切听从皇上安排”。而懦弱无能的汉元帝只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这时候,匡衡跟元帝说:“皇上自登基以来,勤政爱民,每遇灾祸皆大赦天下,让黎民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现如今异象频出,只要皇上任用忠良之臣,远离奸佞小人,国运必将提升,而压制异象,则可国泰民安。”
剧照
元帝一听,突然醒悟,马上召回之前被石显诬陷,贬斥在外的大臣,同时提升匡衡为光禄大夫。
但对心腹石显诬陷忠良的事,汉元帝只是象征式地骂了他几句,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元帝此举,为石显日后的张狂埋下了隐患,也让心有谋略却更懂明哲保身的匡衡多了一种小心思。
建昭三年,老丞相去世,元帝就让匡衡顶了丞相的空缺。因为匡衡确实有才能,对元帝也是忠心不二,处理政事又稳妥,而且做事非常勤恳,每次讨论政务时,他都能引用《诗经》里的话,来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匡衡怎能不受元帝宠爱?所以,升任丞相不久后,匡衡又被加封为乐安侯。
都说“天道酬勤”。从小立志要“脱贫致富”的匡衡,凭着自己的勤奋与才能,最终站在了人生的制高点:被拜相封侯,位极人臣。
剧照
如果匡衡能守住自己朴实、正直的品性,为国家的富强出谋划策,为百姓的安居乐业勤政亲贤,他的励志人生就不会只定格在年少时的“凿壁偷光”,而是成为励志人物的典范,他的人生将无遗憾。
然而,匡衡的名利双收,并没有给他带去多少幸福感和满足感,反而让他对财富与地位起了贪恋之心。当他拥有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害怕失去,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他就学会了攀附与结党营私。
匡衡除了《诗经》了得,对人心的洞察也是眼光独到。他知道汉元帝宠信大太监石显,而且元帝对石显可谓言听计从。所以,匡衡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得以长久,也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就开始与石显勾结,排除异己。只要看谁不顺眼就联起手来整谁,而且没有不成功的。
石显剧照
就这样,匡衡在光明的人生道路上,自以为聪明地拐了个弯,走在了看似光明却是通向深渊的道路上。
匡衡攀附的大太监石显,是汉元帝的心腹,他因为年轻时犯了罪,被处以宫刑,成为了一名太监。
石显为人阴狠毒辣,但他精通大汉律例,工作能力也不错,还很会揣摩元帝心思,溜须拍马的功夫堪称一流,深受汉元帝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
石显的阴狠与强势,正好弥补了匡衡的胆小怕事与怯懦,因此,已被拜相封侯的匡衡审时度势,与石显结为一派,专门整治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
公元前33年,甘延寿和陈汤守护西域,诛杀郅支单于,攻灭西匈奴。朝廷内外一片喜庆祥和。但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潭和中书令石显就高兴不起来了。
剧照
尤其是听说皇帝准备重赏甘、陈二人时,这三名朝廷高官马上私下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对策,他们不但要阻止元帝对甘、陈二人的封赏,还想治甘、陈二人的罪。
其实,甘、陈二人与匡衡、石显并无深仇大恨,只是当年石显想与武功高强的甘延寿结亲,把自己的姐姐嫁给甘延寿为妻,却被甘延寿拒绝,石显想利用甘延寿,为自己做事的小算盘就打不响了。石显为此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弄死甘延寿。
而匡衡想要对付的人是陈汤。虽然陈汤没有直接得罪过匡衡,但丞相大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肚子里更容不得别人胜过他。所以,匡衡要利用自己善于抓别人小辫子的能力,来打压那些看起来能力比他强的人。
陈汤学识渊博且胆识过人,排兵布阵更是他的强项,但这人既贪财又贪慕功名,经常私吞打胜仗后缴获的财物。为了功名,即使收到父亲的死讯也不回家奔丧尽孝道,这在当时可是要坐牢的罪。所以,陈汤不孝,以及侵占公款的事实怎么可能逃得过丞相大人的法眼?
剧照
另外,甘、陈二人虽灭了西匈奴,但当时出兵,是陈汤假传圣旨,调动各地兵力,听命于他的指挥,攻打西匈奴。所以,陈汤犯有矫诏之罪。
匡衡、石显与张潭三人就揪住陈汤不孝、侵占公款,以及矫诏这三点不放,非要汉元帝治甘、陈二人的罪。
为了达到目的,这三名朝廷重臣,竟然不惜使用一些令人不齿的小人手段:御史大夫张潭利用职权,敦促各级官员上书弹劾甘陈二人;匡衡口才了得,就在朝堂上大量引用《诗经》原文,有理有据地把歼灭外敌的两位英雄弹得一文不值,目的就是要把事情闹大;而石显则充分发挥他煽风点火的本领,不断地给汉元帝吹耳旁风。
果然,凯旋回京的军队还未到京城,就接到汉元帝的圣旨,要地方官员把将士们先关起来,一个个审问:为什么要出兵?战利品都去哪啦?必须老实交代!
剧照
但陈汤是个有本事有胆识之人,他一看这来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马上给皇帝写了一道奏疏,说:“臣等诛灭郅支单于,没有得到犒劳,还要被逮捕审查,这是要为郅支单于报仇呀!”
元帝看完奏疏,觉得陈汤说得有道理,就下令犒赏三军,但在匡衡石显的阻挠及唆使下,又把甘、陈二人软禁了起来。后来汉朝宗室刘向上书元帝,才给甘、陈二人讨回了公道。
当元帝下旨,要按照军法给甘、陈进行封赏时,匡衡就不愿意了。因为按照军法封赏,甘、陈二人诛杀敌国一把手,起码被封5000甚至8000户,而匡衡作为丞相,又是乐安侯,却只有600多户。匡衡怎能忍受别人胜过自己?
于是匡衡又联合石显,以各种理由阻止元帝按军法封赏。本来就是没有主见,又有选择困难症的汉元帝觉得很无奈,就退一步,当甘、陈二人诛杀的是一个王爷来封赏,再打个折,封1000户吧。
剧照
可匡衡依然是不依不饶的,非要元帝再打个折上折,说是“封甘陈每人300户就差不多了”。本来就是人云亦云的汉元帝,也就顺了匡衡的意思,封了甘陈二人各300户。
这就是身为丞相的匡衡的格局: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格局决定结局。一个人在小事上越是斤斤计较,在大事上就会越吃亏。
不久后,元帝病逝,新君汉成帝继位。习惯于见风使舵的匡衡知道汉成帝讨厌石显,马上就与御史大夫张潭联名参了石显一本,而且在奏折上不忘落井下石,还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的。
但是,一朝君子一朝臣,匡衡与石显横行多时,早已引起众怒,在匡衡弹劾石显时,朝中大臣们就更是瞧不起他了。
很快,弹劾匡衡的奏本也上呈到汉成帝手中。匡衡被人举报以权谋私,把自己食封之地从31万亩扩张到35万亩,竟然侵吞了4万亩地。
就这样,匡衡被贬为庶民,所有财产充公。
剧照
匡衡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家乡那间破败的屋子里,邻居家的灯光在夜晚依然穿过石缝,照进了匡衡的房间,可再也照不亮匡衡的心了。
之后不久,匡衡就病死在那间曾经陪伴他熟读《诗经》的老房子里。
从励志少年到拜相封侯,本应有所作为,却在人生的高处掉下,结局既让人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写在最后
匡衡的一生,本以知识为捷径,以勤奋为脚步,行走在光明的大道上。他的人生本可释放异彩,照亮他人,成就自己,然而,从他迷恋上财富与权势的那一刻起,他的眼睛就再也看不到光明了。
人生就像是一场修行。走在这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高山,也会经历坦途,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它会弱化你的意志、动摇你的心智、侵蚀你的思想,只有心志坚定,才能始终面向阳光,光明磊落地走完全程。
作者|Jessica
审稿|小兔妙妙/春蘭
校对/找图|潇雲
编辑|紫冰宁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本文图片均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