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的时候,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由此可见狄仁杰的贤明能干。狄仁杰在年轻时就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后来他做了掌管刑法的大理丞,上任不到一年,就处理了大量案件,这些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可是结案后没有一个人上诉申冤,足见他的公正廉明。
尽忠敢言的狄仁杰(狄仁杰忠心谁)
狄仁杰不仅善于断案,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直言敢谏。当时,有两个大臣失手将昭陵上的柏树砍断了,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砍断了那里的柏树就是对先帝的不敬,二人吓得战战兢兢。有人将这事报告给唐高宗,唐高宗勃然大怒,下令将二人斩首示众。这两个大臣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连连向唐高宗叩头求饶,别的大臣也都不敢多说一句话。这时候,狄仁杰站出来,说:他们二人的罪过还不至死,陛下重重责罚一下就够了,不该杀掉他们。唐高宗瞪着狄仁杰说:砍断昭陵的柏树,他们是想让我做不孝之子,难道还不应该杀掉吗?唐高宗怒不可遏,可狄仁杰没有退缩,他向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道:汉代有人偷了高祖庙中的玉环,汉文帝想要灭掉他的九族,可是当时的大臣张释之劝谏说如果这样的话,一旦有人挖了高祖陵墓的土,这种大罪就没有更严重的刑罚了。罪不至死却要判处死刑,砍断一棵柏树却要处死两个人,这让后人怎么看待陛下呢?唐高宗听了这番入情入理的话,不由得点了点头,接受了狄仁杰的劝谏,免去二人的死罪,并且升了狄仁杰的官。
还有一次,狄仁杰上书弹劾大臣王本立,历数他的种种罪过。王本立是唐高宗宠爱的臣子,平日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唐高宗虽然知道他的这些行为,但总不忍心责怪他。和狄仁杰关系好的官员都劝他不要上书,可是狄仁杰坚持己见,非要让唐高宗治王本立的罪。唐高宗看了狄仁杰的上书,不以为然,下旨宽恕王本立的罪过。狄仁杰知道后,面见唐高宗,义正词严地说:当今朝廷缺乏贤能的人才,却不缺王本立这样的人。他有罪却不受惩罚,陛下这么做是违背王法。如果不治他的罪,那么就把我放逐荒野吧,让那些忠贞的臣子都以我为戒!唐高宗无话可说,只好严厉地处罚了王本立,朝中的群臣都对狄仁杰肃然起敬。
唐高宗去世后,皇后武则天登基为帝,许多老臣都被武则天借故处死,而狄仁杰由于正直贤明,不仅没有被杀掉,反而更加受重用了。武则天信奉佛教,想要铸造一尊巨大的佛像,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狄仁杰劝谏道:佛教以慈悲为怀,铸造大佛既耗费金钱又劳累百姓,这和佛教立教的宗旨相违背。再说如今边境还不安宁,而且各地总是突发水灾或旱灾,如果把金钱和人力都用在了建佛像上,万一哪个地方遭灾,到时候怎么救助呢?武则天觉得有道理,接受了狄仁杰的劝谏。
狄仁杰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去世以后,满朝文武都为他痛哭流涕,武则天也长叹道:狄仁杰去世了,朝堂也就空了。由于狄仁杰生前曾经劝谏过武则天立太子,使皇位又回到李氏子孙的手里,所以之后的皇帝也都对狄仁杰尊崇有加。
这个故事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博闻馆】
狄仁杰巧计申冤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总是担心有人谋反,一些奸恶小人就趁机诬陷他人,一时间造成了许多冤案。狄仁杰虽然受武则天的赏识,但由于是唐高宗时期的旧臣,被人诬告后,也被投入了大牢。当时有个酷吏名叫来俊臣,发明了许多种残忍的刑罚逼人招供,许多人都坚持不住而丧命。
狄仁杰入狱后,来俊臣以为这样的大臣一定不会承认罪名,这样就可以给狄仁杰上刑以报私仇了。谁知狄仁杰竟说:我确实谋反了。如此一来,来俊臣没有理由用刑,只好暂时把他关入大牢中。狄仁杰在牢中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为自己申冤,他把写明自己冤情的书信塞入棉袄,托人将棉袄带出大牢。狄仁杰的儿子得到棉袄后,不明白冬天将至,为什么父亲会将棉袄送了回来。他拿着棉袄左看右看,终于发现了父亲的申冤书,赶忙呈交给武则天。武则天看了申冤书,才知道错怪了狄仁杰,将他放了出来,并问他:为什么在牢中你会承认谋反呢?狄仁杰从容不迫地说:如果不承认的话,那一定会受刑而死,所以不得不承认。由此可见,狄仁杰不仅正直,还是个懂得变通的聪明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