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诘是谁
古代的读书人,摩诘是谁,一直深受孔圣人“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熏陶,读书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做官。尽管读书真正的本义是为了“明理”,但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认为,只有通过读书进而能够“明理”的人,才能帮助皇家统治百姓。明理,就是通过读书了解世道人心,知道得失兴替,最终为皇权服务。尤其是科举制确立后,读书人个个都想“以文达政”,通过科考这个跳板,取得功名富贵,实现人生理想。
摩诘是谁(摩诘由来)
但这里面也有异数,代表人物一个是晋朝的陶渊明,一个是唐朝的王维。
王维的第一个官职,名叫太乐丞。当时是玄宗李隆基当朝,王维二十一岁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太乐丞。这是个什么官儿呢?太乐丞,是太常寺下设机构太乐署中的一般干事。太常寺,是掌管皇家礼仪乐舞方面的机构,相当于现在正部级的文化部以及中央音乐艺术学院之类的机构。太乐署,摩诘是谁,则是太常寺下设的专管宫廷乐舞诗词方面的正司级机构。太乐丞的职级是从八品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所以这是一个微末小官。但中了进士,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刚毕业就分配到了文化部,直接任命为副科级,也还说得过去。由此可知,王维的第一份工作,是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行政管理人员。
摩诘由来
王维,是一个把“温柔敦厚”贯彻到极致的人。
他年少扬名,深受命运垂青,奈何一朝触了皇帝的逆鳞,被赶出长安。随后妻子难产去世,命运一夕之间,就向他张开了血盆大口。
经历了生死浮沉,王维逐渐看开了名利权势,从此醉心山水,诗画间少了张狂,多了禅意。
王勃和王维两人,都曾是长安城中颇负盛名的少年才子,后来一朝被贬,各有各的坎坷。
当他们相遇,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1
面对困境
王勃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王维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摩诘是谁的字
压抑是人生常态,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不感到压抑,也不可能总是处于一种释放与张扬、激励与奋发的状态。问题是作为一种制约和压迫,它会引起怎样的效果。有压抑就一定会有转化,怎样转化、朝哪个方向,即发生了生命的差异。不同的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产生出迥然不同的创造和发现,更有不可思议的建设力。只要生命力足够强大,就不会在压抑下萎缩、委靡以至于变得一筹莫展。如果一个生命孱弱而畸形,那么除了萎缩一途,也就谈不上焕发创造的张力。某些学说主张用“无为”去应对一切,这有可能是一种极端的消极。王维在压抑中便采取无为的方式,好在认真而诚实:认定无为的必要性及其价值。这种处世之方和认识,最终需要佛道相助才能完成。
无为作为人生的一种应对方法,是经常发生的。因为一个人反抗的角度可以错位和转移,当它与现实胁迫的锐角不发生针锋相对时,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无为。有时候这种隐性抗拒反而具有另一种强力,它虽然不完全表现为激烈和愤怒,也未必焕发出表面的激情,摩诘是谁,看上去并没有呼叫与怒号。比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人,他们的表达就是各种各样的,并非总是在压抑中时时表达怒愤,不一定直接对立与反抗,而是发生了许多难言的、不尽相同的转化。这种转化可以移情他处,比如对大自然、爱情、亲情、友谊等种种抒发,这些抒发或浑厚深邃,或表现出迷人的柔情。这一切来自哪里?有时就来自压抑,没有压抑,就没有这些转化。此时生命的挥发富有张力,而且难以遏制,极具感染力。生命冲动原来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激情可以转移,在转移中发生多种变异。强大的生命力只要存在,这种力量就可以随时移作他用,摩诘是谁,并照样有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