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569一一1625年),字飞百,湖广江夏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后来出任辽东经略以对付正在蓬勃发展的后金政权。熊廷弼是明朝末年治理边疆的能臣,但却在极端腐败的明朝皇帝统治下含冤而死,传首九边。
明朝熊廷弼简介(熊廷弼简介公园)
虽然熊廷弼一生主要的政绩是经略辽东,但是他也为故乡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诸如筑堤架桥,造福桑梓,并因此赢得了故乡人民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他的名字曾作为武昌道路名称。民国初年,将大东门至湖北剧场的靠近当年熊廷弼故居(约在中南财经大学校园内)的路段命名为熊廷弼路,后因建设长江大桥,此路向两头延伸,成为自东进入武汉,再从长江大桥以通汉阳、汉口的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改名为武路路。
熊廷弼幼时家境不富裕,一次,他随父亲横渡汤孙湖(在武昌南),突然大风骤起,几乎掀翻渡船,酿成灭顶之灾。父亲教导年幼的熊廷弼将来如取得功名,飞黄腾达,当为故乡修筑堤防和道路。
熊廷弼勤奋攻读,取得功名,铭记父亲的教诲,系心故乡的堤防、桥梁建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原有的江堤均遭到洪水的冲击而破坏,沿江各县不得不准备重修江堤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熊廷弼一度从辽东经略的任上罢官返故里听勘(等候审查),当他听到修筑堤防之事,便忘记自身的不快,广泛发动募捐,又变卖自己的家产以筹措修堤费用。经过他的参与和促成,江夏县终于修成了自金口至武昌城南金沙洲的“路堤”。除路堤外,熊廷弼还为故乡人民修建了保安门外的桥梁—新桥。路堤和新桥的修筑,对武昌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望山门外王惠桥至武胜门外的矶山的一长段江堤,在万历年间也被洪水冲击毁坏,御史史学迁主持重修。新修成的江堤长达1319丈。原来,武昌在江堤内有一道石堤,即汉阳门及其上游江边石条砌筑的堤岸。据地方志记载:“江岸郡城临江,有石岸十余里,旧赖盐商照引载石为甃”,当时的盐商为石堤的修筑提供了资金。这条石堤对武昌城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武昌相比,汉阳城地势更低,更易遭受水灾。汉阳的地形,“依大别之巨麓,蜀江西来,汉水东人,湖光山色,四环交映”。汉阳的堤防建筑远较武昌为晚,自明中期以后才开始营建汉阳的沿江堤防,但堤防质量十分低劣,每遇汉、江大水,汉阳一片汪洋,唯有龟山似孤岛屹立水中。宪宗成化年间,汉水下游主河道入江口形成后,汉阳才开始有了沿汉江堤防的修筑。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在汉阳月湖修筑了杨柳堤,从而开始构成了以堤护城的城市景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