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载漪贝勒(载漪和光绪的关系)

载漪贝勒(载漪和光绪的关系)

载漪贝勒(载漪和光绪的关系)1公元1900年的1月24日,原本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那一天,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书房、上书房的翰林以及各部的尚书,外加一些近支的王公贝勒,忽然被慈禧召集到了中南海仪鸾殿。载漪贝勒(载漪和光绪的关系)然后,慈禧向这些人传达了一道懿旨:“皇帝嗣位时,曾颁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慎选元良,缵

1

公元1900年的1月24日,原本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

那一天,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书房、上书房的翰林以及各部的尚书,外加一些近支的王公贝勒,忽然被慈禧召集到了中南海仪鸾殿。

载漪贝勒(载漪和光绪的关系)

载漪贝勒(载漪和光绪的关系)

然后,慈禧向这些人传达了一道懿旨:

“皇帝嗣位时,曾颁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嗣子。现在皇帝多病,尚无子息,故拟立端郡王长子溥儁为大阿哥,继承穆宗,免致虚位。”

什么意思?

就是说,光绪皇帝身体不好,老是没孩子,要另外立一个继承人了。这个继承人,就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

但问题是,那一年,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光绪还不满29岁。

这个变故,让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大清要换皇帝了。

2

慈禧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了。

自“戊戌变法”失败以来,朝廷上下,包括洋大人们都在关心的一个问题:

慈禧会怎么处置“不孝”的光绪?

光绪帝

毫无疑问,1898年那场场貌似能带领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变法,深深伤害了慈禧的感情,一个作为“母亲”的感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真的是把光绪当儿子来对待的。

当然,慈禧也需要光绪的这个“儿子”的身份。

当年同治帝驾崩,作为太后的慈禧力排众议,坚持不让比同治小一辈的皇族作接班人,而是把同治的堂弟(也是自己的侄子)光绪先立嗣为咸丰的儿子,然后再推上了皇帝宝座,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这当然是经过慈禧深思熟虑的——大清惯例,皇太后可以垂帘听政,而太皇太后是必须放权的。

当然,慈禧应该是对光绪有过真心的。

一方面,慈禧当年对小光绪付出了对同治都没付出过的母爱。光绪年幼胆小,遇到打雷就会啼哭不止,慈禧会亲自抱着小光绪,又安慰又哄骗,就这样过一整夜。

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小光绪,慈禧也是上心的。从光绪十岁开始,慈禧批阅奏章时就让他坐在一旁,给他讲解,有时甚至让他试着批阅。

慈禧这样做,无非是希望将来能实现两点:

第一,你要感激我,把我当做你的母亲一样侍奉。

第二,你要好好干,将来做一个好皇帝。

但是请注意:第二点是必须建立在第一点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第一点不存在了,那么第二点对慈禧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慈禧

可惜的是,“戊戌变法”让慈禧的美好愿望落空了——光绪能不能成为好皇帝她不知道(或者她认为变法已证明他做不了好皇帝),但至少,这个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培养到大的孩子,将来肯定是要反对她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戊戌变法”后期传出了康有为和谭嗣同谋划的“围园杀后”计划,让慈禧彻底心碎——我这样辛苦地把你培养成一个皇帝,你就这样对我?

那年已经63岁的慈禧,还真的想去“颐和园”享受晚年的。但一想到自己一旦失势后的命运,乃至百年之后被开棺鞭尸的可能,寝食难安。

怎么办?

只能是一个字:换。

3

选来选去,慈禧选中了15岁的溥儁。

溥儁是谁?他是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次子。那端郡王载漪又是谁呢?是光绪的堂兄弟。

虽然载漪已经属于远支了,但溥儁和光绪的叔侄关系是没问题的。

按老办法,慈禧又要办一道手续:让溥儁入同治帝的嗣,也就是做同治帝的儿子,自己的孙子,这样的话,当皇帝的法统就正了。

溥儁

但问题是,慈禧为什么要选溥儁?

最大的理由,自然是溥儁比光绪听话,15岁的孩子,又不是当年的康熙爷,肯定还是乖顺的。

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爸爸端郡王载漪听话,是明显站慈禧这一边的。而且载漪的背后,还站着一批皇室中的保守势力,他们都是愿意舍命维护大清“光荣传统”的。

这样一来,溥儁一旦登上皇帝宝座,就会形成一个小集团,不但不会像光绪集团那样对慈禧“翻烧饼”,反而会将慈禧的意志坚定地传承下去。

所以,慈禧准备在立皇储后不久,就举行光绪皇帝的“禅让”仪式,而她替溥儁的年号的都想好了,就叫“保庆”。

可惜,慈禧的这个“顶层设计”连“保”都保不住,更别提“庆”了。

4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一批高级官员。

态度最坚决的,是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刘坤一就明确表态不能废黜光绪,当时还致电总理衙门:

“孝慈相孚,尊亲共戴,护持宗社,维系民心。”

后来看到慈禧废黜光绪之心不死,更是通电留下名言:

“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而其他的重臣如张之洞、李鸿章等,在慈禧征询意见时,全都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他。慈禧是何等聪明之人,这些重臣的心意,她已完全了解。

刘坤一

其次站出来反对的,是舆论。

立皇储的谕旨一出,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领衔上海的1231人发出保皇通电:

“奏请圣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忧勤,下以弥中外之反侧。”

1200多人中,不乏章太炎、蔡元培、唐才常这样的名流。

同时,上海报人汪康年也发电报给湖广总督张之洞,期望:

“宪台主持忠义,中外钦仰。乞酌奏慈圣,毋议传位,以定国是而挽危局。”

如果这两个方面的反对声音还不能阻止慈禧“换人”念头的话,那么第三股阻挠势力,就让她非常恼火了。

但她又不能不认真考虑,因为反对的,是各国的洋大人们。

早在“戊戌变法”失败之时,各国公使就对光绪帝本人的安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

当慈禧不断放出风声“皇上龙体欠安”为废黜做准备的时候,法国公使先提出要派法国医生入宫为光绪看病,并且得出了“身体健康”的结论;日本公使提出要亲自面见光绪,给光绪授勋,实际目的是要确保光绪本人的安全;英国公使直接暗示慈禧,表示大英帝国只认光绪,其他人不认(英国公使对李鸿章说:“邻国固无干与之权,然遇有交涉,我英认定光绪二字,他非所知。”)。

当时慈禧身边的重臣荣禄。“立皇储”是荣禄深度参与的一件事,但后来看到反对声那么多,荣禄自己也缩了回去。

当然,除去这三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皇储”溥儁本人。

慈禧身边的一位叫荣儿的宫女,当初曾这样回忆溥儁:

“提起他来,咳,真没法说他,说他傻吧,不,他绝顶明,学谭鑫培、汪大头,一张口,学谁像谁,打武场面,腕子一甩,把单皮打得又爆又脆。对精巧的玩具,能拆能卸能装,手艺十分精巧。说他机灵吧,不,人情上的事他一点儿不通。在宫里,一不如意,就会对着天长嚎,谁哄也不听。”

当时的溥儁,在宫里成天和宫女纠缠,带着太监出宫听戏,和街头流氓打群架被揍得屁滚尿流。虽然长得仪表堂堂,却一点没有要当皇帝的样子。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慈禧只能放缓了“换帝”的脚步。

5

虽然慈禧按下了一口气,但有一个人憋不住了。

他就是溥儁的父亲,端郡王载漪。

爱新觉罗·载漪

按照清朝皇室直系后人爱新觉罗·恒懿(载漪的曾孙女)在《我的皇室家族》一书中的记载,已经做好当“皇帝老爹”准备的载漪,在立皇储诏书下达后的第二天,被洋人激怒了。

那一天,载漪嘱咐自己家的仆人,一定要多准备些茶点。为什么?因为他估计各国的公使会到府上来道贺,恭喜他的儿子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皇帝。

当时,包括军机大臣刚毅和大学士徐桐(同治帝的岳父,溥儁的老师)在内的一批势力,已经自觉地开始向未来的“权力中心”载漪靠拢,而载漪也开始掌握北京的一些武装力量(虎神营),所以他觉得,各国公使是不会放过这个向他“示好”的机会的。

然而,第一天,一个公使也没有来。

载漪不放弃,第二天又让仆人再次准备了大量茶点。

结果,第二天,还是一个也没有来。

各国的公使借这个也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我们不承认这个所谓的“皇储”。

这无疑等于是在打载漪的脸了。

根据恒懿的叙述,自那以后,凡是有人拜见载漪,载漪动不动就会说“杀尽洋人”,而当时外界也都评论,“载漪之痛恨外人也,几于不共戴天之势。”

6

载漪胸中的这股积怨,马上就找到了宣泄口——义和团。

在整个义和团的运动中,载漪对慈禧的最终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频频在慈禧面前称赞义和团的“刀枪不入”法术非常厉害,并且让自己统帅的“虎神营”率先修习义和团“大师兄”的“神术”,还把义和团的“神坛”直接设立在自己的府中。

义和团

1900年4月,载漪掌握总理衙门大权,几乎集军、政和外交权与一身,开始让义和团大举进京,帮助“剿灭洋人”。同时,本来也有一股怨气的慈禧,最终决定向各国“宣战”。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从渤海湾登陆。

至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一次爱新觉罗家族的“立储”之争,最终成为了一场让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战争的一个伏笔。

【作者馒头说】:

可想而知,载漪和溥儁这对父子,结局都不太妙。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自然要兴师问罪。当初力主引入义和团的载漪,自然被推成了“祸首”。念在是皇族,慈禧没砍他的头,将他流放新疆伊犁。

溥儁被剥夺“大阿哥”称号,取消了皇储资格,随父亲一起流放。。

当然,慈禧最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这对父子逃到了蒙古。溥儁在那里娶了蒙古罗王的女儿,还算过了段好日子。但辛亥革命后,父子两人都遭遇凄凉。

载漪1922年在穷困中死于宁夏。溥儁,这个原来要成为皇帝的“大阿哥”,后来穷困潦倒,寄人篱下,但依旧吃喝嫖赌,沉迷鸦片,最终在1942年去世,去世后就被埋在后院,直到解放后才得到安葬。

有人可能会问:慈禧也算阅人无数,为什么会看中这对平庸的父子?

要知道,当时在慈禧可选的范围内,溥儁已算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了,大清皇室之后继乏人,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就一定要换掉光绪吗?

在这点上,慈禧倒是没有丝毫犹豫的——她已经对光绪完全失望了。她知道,如果不换,自己生前还有把握掌控一切,但到去世之后,所有的风向标都会转向,自己的执政时的种种,恐怕都要被“翻烧饼”。

在这种无形的恐惧压力之下,慈禧只能硬着头皮换人,希望能换一个将来至少还会尊重她的“自己人”。

只是,无论是昙花一现的溥儁,还是后来迷迷糊糊的溥仪,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岂是换个皇帝就能拯救的?而历史对慈禧的评价,又岂会因她留下一个“自己人”,就会完全改变?

更何况,那么在乎“身后事”的慈禧,又何曾会料到,在这世间,还会有一个像孙殿英那样的人?

上一篇: 上古神话火的发现者(上古神话中火的发现者)
下一篇: 九大行星大小排列(1000000000亿年后的地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