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瑶族长鼓舞,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成为反映瑶家群众生产生活、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方式。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舞(瑶族长鼓舞左右手分解)
《长鼓悠悠》是由梧州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于2020年联合组织创作的。编导杨富程表示,在舞蹈创作之初,创作团队深入瑶族大山对长鼓舞文化进行了调研,掌握了一手的田野资料,为舞蹈创作打下基石。以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为切入点,聚焦时代主题,以舞台艺术的方式坚守和传播广西本土优秀舞蹈文化,实现了舞台编创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瑶族长鼓舞左右手分解
距离表演开始只剩不到半小时,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民族服装列好了队。14岁的初二学生汪子浩站在方阵中,心中充满了期待。为了跳好长鼓舞,他和同学们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练习了近一个月。这将是富川瑶族自治县首次实现千人以上规模共跳原生态长鼓舞,对于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是富川长鼓舞、蝴蝶歌的传承基地,学校对于这两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一直很重视,学校不仅早早派出20名专业教师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录下舞蹈视频供学生学习,还邀请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
学生正在跳长鼓舞。
学生们表现出对长鼓舞的浓厚兴趣,这让老师们都有些意外。老师们发现,不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接触到长鼓舞、蝴蝶歌等非遗文化,有些学生颇有根基,还会主动向老师、艺人请教。“我是城北镇凤溪村人,在我们那里,很多人都会唱蝴蝶歌,我从小听到大。长鼓舞也接触不少,我一学就会。”初二学生翟有菲笑道。
瑶族长鼓舞钢琴曲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瑶族长鼓舞,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是瑶族盘王祭祀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宋人沈辽(1032-1085)曾有诗描绘湖南瑶族长鼓舞与神社的关系:“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瑶族长鼓舞,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扯牛看父母。”这里的“踏盘”,就是指盘王祭祀的习俗;长鼓舞,也就是一种“乐神”之舞。
经过历史的发展,瑶族长鼓舞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瑶族长鼓舞成为了喜庆舞蹈,经常在庆典和自娱活动中出现:瑶家逢“过新年”、“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瑶民即兴而跳,瑶族长鼓舞,一呼百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