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梁鸿与孟光的诗句)

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梁鸿与孟光的诗句)

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梁鸿与孟光的诗句)如果把《红楼梦》当成爱情小说来读,读到第四十九回,会有一种如宝玉般不可置信的失落感。因为,一直以来心里眼里都只有宝玉的黛玉,竟然“移情别恋”了。而且,她“移情别恋”的对象,竟然是她一直以来都视为敌人、处处针锋相对的宝钗。说是“移情别恋”,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是从宝玉的

如果把《红楼梦》当成爱情小说来读,读到第四十九回,会有一种如宝玉般不可置信的失落感。因为,一直以来心里眼里都只有宝玉的黛玉,竟然“移情别恋”了。而且,她“移情别恋”的对象,竟然是她一直以来都视为敌人、处处针锋相对的宝钗。

说是“移情别恋”,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是从宝玉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宝玉以旁观者的角度,对黛玉的“声色”进行了“审度”:“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日”。“声色”是声音和神色,包括语言和表情,说明是发自内心;“审度”是审视和考量,说明宝玉经过了仔细观察和反复思量,最终得出结论:“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如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了十倍。”宝钗和黛玉以前从来没有这么亲密过,其亲密程度胜过别人十倍。

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梁鸿与孟光的诗句)

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梁鸿与孟光的诗句)

于是,宝玉表示看不懂了,心里藏不住事的他,马上找黛玉追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你们什么时候变得像恩爱夫妻一样亲密了?

宝玉还强调,“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得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从他的强调可知,他最想知道的是时间,这二位的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发生如此巨变的?时间因素重于实质内容,这表明,宝玉和黛玉已经很久没有互相关注了:黛玉移情到了宝钗身上,宝玉竟然一无所知!

对此情境,宝玉表达了自己的失落:“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你总怀疑我和宝姐姐亲密,现在你们变得如此亲密,我倒成了局外人。你投向了宝姐姐的怀抱,你们如恩爱夫妻般成双成对,我倒成了单身狗。

这不是移情别恋是什么?

宝玉的用词很有意思:“我反落了单”,本来你只和我亲密,同时怀疑我和宝姐姐亲密,现在你们倒亲密起来,把我挤出去了。本来一男二女呈三角状,最受益的是我。现在你们二女相亲,把我排除在外,我成了受害人。

当然,宝玉这么说,并不是吃醋,他是乐见钗黛亲密的。这一点,早在第四十二回就有所体现。当时,黛玉在玩乐中弄松了头发,宝玉知道她注重形象,所以给黛玉使眼色。黛玉进里屋抿了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一轮玩乐后,宝钗主动要帮黛玉把头发拢一拢,黛玉也很自然地让宝钗替她拢。书中说“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看,不觉后悔,不该令她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她替她抿去。”在宝玉看来,宝钗和黛玉的这种亲密,“更好看”。

所以,宝玉想表达的是“是几时”,以他对黛玉的了解,黛玉一向“孤高自许”,而且“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什么时候破冰了?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一定发生了让黛玉破冰的事。要知道,黛玉对宝钗的敌意,由来已久,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她破冰变暖流,太不容易了。至少,宝玉努力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

到底发生了什么?本就好奇心强的宝玉一定要问个清楚。

面对宝玉的疑问,黛玉是什么反应?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注意这段话里的层次:先是“笑道”,以前,无论是当面怼宝钗,还是背后说宝钗,黛玉的状态经常是“冷笑”。现在,面对宝玉问宝钗,黛玉却是展颜一笑,是正常的笑,也是开心的笑,就像恋爱中的女孩向人说起自己的热恋情人,未语先笑。

然后是总结性的陈词:“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这句话又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肯定宝钗“真是个好人”,第二层承认一直以来都是自己错了,“素日只当他藏奸”。

这句话明确告诉了宝玉自己破冰的根源:纠错,正如第四十五回黛玉对宝钗所言,“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简而言之就是自误,与宝钗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黛玉疑心生暗鬼,把宝钗想象成了藏奸之人。

说完总结陈词,黛玉又展开来讲宝钗的好,用以来佐证宝钗“竟真是个好人”。这里包含了两个事件,一个是“兰言解疑癖”,一个是在“互剖金兰语”后送燕窝。正是这两个事件,让黛玉确信“竟是我错了”。而宝钗面对黛玉的错,给予了无限的包容,不但没有怪罪,反而从精神到物质都予以了帮助。黛玉是个冰雪聪明的人,哪能不知好歹?所以向宝钗交出了自己的心,于是就有了“孟光接了梁鸿案”,二人的关系迅速升温,有如恩爱夫妻般亲密。

我读红楼最大的感受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作者喜欢用大量笔墨铺陈假象,却把真意隐藏在不易觉察的细节里。比如这一回主要描述的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诸艳着盛装在雪里吟诗,景象非常之美,很容易让读者在脑子里形成画面感,而且深受感染。但是,作者却在这里插入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是颇有深意的。

自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作者没有进一步描述钗黛关系的进展。这里以宝玉的视角来体现,更为真切。因为一直以来,宝玉是黛玉最亲近的人,所以他的感受最为直观,“我反落了单”,突出体现黛玉因为亲近宝钗而疏远了宝玉,才让宝玉有“落单”之感。

至此,才真正完成了“钗黛合一”,钗黛如夫妻般亲密无间,而黛玉第一次这么毫无保留地赞美宝钗,说她“真是个好人”。

回头去看黛玉一直以来的“孤高”个性,她何曾夸过人?正如湘云所说,黛玉“专挑人的不好”,那才是黛玉的日常。从“专挑人的不好”,到由衷地夸宝钗“真是个好人”,这就是发生在黛玉身上的巨大变化,这个巨变让宝玉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从宝玉的反应,衬托出黛玉真的变了,她“赶着宝琴叫‘妹妹’”也就顺理成章了。

自此以后,那个带刺的林妹妹变成了可爱的林妹妹,“冷笑”也离她而去了。

相关阅读:

《红楼梦》|从低头看自己,到抬头看世界,林黛玉的伟大在于觉醒

《红楼梦》|黛玉爱干净,却喝了宝钗的半杯剩茶,这个情节有深意

《红楼梦》|宝玉说“你放心”,黛玉就真的放心了吗?并没有

上一篇: 地狱蝶(地狱蝶多少钱)
下一篇: 钢琴诗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